她小心地将这些草案扫描成电子档,加密保存。一个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成型——她不仅要成为徐卓远与外界之间的“适配器”,更要帮助他学会自己制作“适配器”,去主动连接这个世界。
几天后,封瑶找到在实验室角落调试算法的徐卓远,没有绕圈子,直接提出了一个“合作项目”建议。
“徐卓远,我最近在尝试优化一个基于多模态数据(包括文本、语音韵律、面部微表情)的情感识别开源模型,但在特征提取和上下文关联方面遇到了瓶颈。你的模式识别和抽象建模能力是顶尖的,能否请你协助我,一起完善这个模型的底层架构?”她递过一个准备好的、贴着标签注明版本号的U盘,里面是模型的基本代码、数据集和相关论文,“这可以看作是我们‘协同协议’在技术层面的一次深度迭代验证,也是对你正在构建的‘非标准变量解析模块’的一次实战演练。”
这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将情感识别这个充满“非标准变量”的解析过程,包装成一个严谨的、可量化的、具有明确优化目标的技术问题,完美契合徐卓远的认知框架和兴趣领域。他接过了U盘,眼神里闪烁着处理复杂挑战时特有的、如同精密仪器启动般的专注光芒。
“可以。情感识别准确率提升,有助于更精确解析‘非标准变量’。”他应承下来,这本身就是一次对“非标准变量”领域的主动深入,“我需要72小时进行初步代码评估和数据集分析。”
---
校园里,银杏树的叶子已变得金黄,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温暖的光泽,如同无数片熔化的黄金。又是一个周五的下午,徐卓远按照“日常协同协议”的约定,在完成初步模型评估后,前往生物信息学实验室与封瑶讨论优化进展。
穿过那条熟悉的、栽满银杏树的小径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站在最大的那棵银杏树下,是封瑶。她正微微仰头,看着阳光下脉络分明的金黄叶片,秋风吹过,带起一片片扇形落叶在她身边盘旋飞舞,有几片甚至调皮地落在了她的发梢和肩头。那一刻的画面,带着一种宁静的、近乎算法之美般和谐与有序的感觉,但又超越了纯粹的几何和物理规则。
徐卓远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内部系统的传感器(高精度视觉模块)自动捕获并锁定了这幅图像。他的处理器瞬间开始多线程分析:光照条件(柔和漫反射,色温约4500K)、构图要素(主体位置符合三分法则,环境元素分布均衡)、色彩饱和度(高,峰值在黄色光谱区)动态元素(落叶轨迹符合流体力学模型)……但分析结果反馈,无法完全解释,为什么这幅图像会让他的“核心进程”出现一个短暂的、微小的优先级波动,并且资源监控面板上标记为【美学评估-未知触发源】的进程占用率提升了0.5%,同时伴有短暂的缓存未命中。这在他的系统运行日志中属于罕见事件。
他带着一丝尚未解决的“计算疑惑”,走了过去。
“在采集环境数据样本?”他习惯性地问,以为封瑶在记录什么自然现象或为模型收集视觉素材。
封瑶闻声回头,看到他,脸上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比代码注释更温暖,比颜文字更真实,带着秋日阳光的温度。“不算采集数据,”她轻轻拂去肩头的落叶,指了指纷飞的叶雨,“只是在感受。秋天,银杏,阳光……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非标准变量’的集合体,很难量化,但……让人感觉很好,不是吗?”她尝试将一个主观感受抛给他,作为一个新的观测点。
徐卓远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尝试调用他刚刚开始构建的、尚处于测试阶段的【非标准变量解析模块】。他无法直接得出“感觉很好”这种主观结论,但他可以观察到:封瑶处于此环境时,面部肌肉处于高度放松状态(AU43检测为负),呼吸频率平稳且略低于静息基线,瞳孔对光反应正常但注视点分散,整体姿态传达出“无威胁”、“舒适”、“沉浸”的信号。结合环境参数(金黄色调、柔和光照、缓慢飘落的动态元素),他初步建立了一个关联性模型:特定自然景观(金黄的银杏+秋日阳光+落叶动态)可能与“外部协同节点封瑶的安定、愉悦状态”存在统计学上的正相关。他将此记录为【非标准变量实例-012:秋景与协同节点状态关联】。
“嗯。”他点了点头,给出了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谨慎的认同,“环境参数组合……具有观测价值。其视觉特征与已知的‘宁静’、‘丰收’美学数据库存在部分匹配。”
封瑶笑了,没有强求他必须说出“很美”这样的词汇。他能开始“观测”并尝试建立关联模型,已经是巨大的进步。她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杯,递给他:“给你的。听说你最近在尝试解析‘非标准变量’,这是我自己泡的桂花乌龙茶,温度设定在你习惯的65摄氏度,糖度为零。你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可摄入型非标准变量’的观测样本。分析一下它的‘非标准’成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