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复杂病例,苏明玥会让学徒们一起讨论。有位患“产后腰痛”的妇人来就诊,说自己腰痛了半年,遇冷加重,还伴有乏力。苏明玥让三个学徒先分析病因,林小满说:“可能是产后气血不足,腰部失养。”柳依依补充:“遇冷加重,说明还有寒湿,要驱寒除湿。”赵阿福则说:“是不是还要加些活血化瘀的药?”苏明玥听完,满意地说:“你们说得都对,产后腰痛多是‘气血亏虚+寒湿瘀阻’,所以要用当归、黄芪补血,生姜、艾叶驱寒,红花、川芎活血,这样才能标本兼治。”她一边开方,一边让学徒们记录,还教他们如何为患者针灸——扎腰部的肾俞穴、命门穴,缓解疼痛。
苏明玥不仅教医术,更注重教医德。有次,柳依依在诊室帮忙时,对一位衣衫破旧的老人态度冷淡,苏明玥看到后,悄悄把她叫到一边,轻声说:“依依,患者不分贫富,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那位老人年纪大了,看病不容易,你要是态度不好,他下次可能就不敢来医馆了。你想想,要是你父亲还在,看到你这样,会开心吗?”柳依依听了,羞愧地低下头,连忙去给老人道歉,还主动帮老人取药,叮嘱用药方法。从那以后,她对待每位患者都格外耐心,还常常帮贫困患者垫付药钱。
三个学徒进步很快,三个月后就能独立处理简单病例——林小满能诊治感冒、咳嗽等轻症,赵阿福擅长外伤包扎、止血,柳依依则对妇科常见病有了一定了解。苏明玥又为他们制定了“半年进阶期”计划,让他们在诊室独立接诊轻症患者,自己在旁边指导,遇到问题再及时纠正。
有次,林小满接诊一位患“小儿疳积”的孩子,孩子面黄肌瘦、食欲不振,他根据苏明玥教的方法,判断是“脾胃虚弱”,开了“鸡内金、山楂、麦芽”的药方,还教家长用山楂煮水给孩子喝。一周后,家长带着孩子来复诊,孩子气色好了很多,也能吃饭了,家长感激地说:“林大夫,真是太谢谢你了!我家娃以前连半碗饭都吃不下,现在能吃一碗了!”林小满听了,心里满是成就感,连忙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还要谢谢我师傅教得好。”
赵阿福则在一次下乡义诊中露了一手。当时一位农妇在锄地时被镰刀割伤,伤口深、出血多,赵阿福立刻用苏明玥教的“止血—消毒—包扎”步骤处理:先用力按压伤口止血,再用烈酒消毒(避开伤口),最后用干净麻布包扎,还教农妇如何换药。苏明玥在旁边看着,满意地说:“阿福,你处理得很好,比我第一次处理外伤时还镇定。”
柳依依则在妇科诊疗中进步明显。有位孕妇来做产检,她按照苏明玥教的方法,为孕妇量血压、听胎心,还详细讲解孕期注意事项:“您要多吃鸡蛋、小米粥,别吃生冷食物,每天散步半个时辰,对您和宝宝都好。”孕妇笑着说:“柳大夫,你比我还细心,我都放心了。”
景和十三年春,“师徒制”推行半年后,成效显着——医馆20位资深郎中共培养了50余名学徒,其中20余名学徒通过考核,能独立诊治常见病,被分配到各医馆分馆、乡村赤脚医生站点,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林小满被分配到蓟州分馆,成了儿科医生;赵阿福去了凉州乡村,负责外伤处理和急救;柳依依则留在总馆,跟着苏明玥继续学习妇科医术。
有次,萧玦与苏清鸢来医馆视察,看到诊室里“师傅带徒弟”的热闹场景——李郎中正在教学徒诊脉,王郎中在指导学徒炮制药材,苏明玥则带着柳依依为患者针灸,心里满是欣慰。萧玦笑着说:“‘师徒制’真是个好办法,不仅培养了人才,还让燕云的医术能一代代传下去。”苏清鸢也点点头:“明玥,你当初提出这个想法,真是立了大功。”
苏明玥看着眼前的景象,又想起三个月前三个学徒拜师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她走到药园,看到林小满带着新的学徒认药,赵阿福在教乡村孩子包扎技巧,柳依依在为孕妇讲解产检知识,嘴角忍不住上扬。诊室里的“传帮带”,不仅是医术的传承,更是医德的传递——从师傅到学徒,从总馆到乡村,这份“救死扶伤”的初心,正像药园里的草药一样,在燕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百姓的健康,为燕云的未来,筑起一道坚实的“医疗防线”。
夕阳西下,医馆的药香伴着晚风飘向远方,学徒们的读书声、患者的感谢声、郎中的讲解声,交织成燕云最动人的“民生乐章”。这份在诊室里诞生的“师徒情”,终将成为燕云医疗事业的宝贵财富,让“妙手仁心”的医者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三八小说小说网更新,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三八小说!
喜欢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请大家收藏:(m.38xs.com)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