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被一队沉默而紧张的宪兵押上摇摇晃晃的卡车,消失在通往未知“专科医院”的土路上时,“貔貅库”并未迎来预想中的平静,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沉、更粘稠的死寂。士兵们像被抽掉了魂,巡逻的脚步拖沓得更甚,眼神空洞地扫过铁丝网外的山林,仿佛那里潜藏着无数个即将发狂的阿部。中村大尉彻底缩进了指挥部的酒精堡垒,除了必要的咆哮,几乎不再露面,将库区大小事务一股脑地推给了佐佐木雄二。藤田少佐的“嘉奖”信适时而至,对“果断处置精神疾患、维护库区稳定”表示“高度肯定”,并着重询问“效能报告及创收模板”的“最终完善进度”。
雄二将信纸在油灯上点燃,火苗映着他冰冷的眼眸。藤田要的,是粉饰太平的“样板”,是能证明他“管理卓越”的虚假数据。而库区,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仅存的“价值”就是那点通过走私榨取的黑金,以及……他心底那点不肯熄灭的赎罪之火。
藤田在信中提及的“内部效能评估”日期迫近,如同悬在头顶的铡刀。雄二知道,必须拿出更“亮眼”的成绩单,才能满足藤田的胃口,也才能为自己争取到喘息之机。他需要一个项目,一个既能光明正大地消耗库区物资(制造损耗空间),又能产生“可见效益”(满足藤田的“创收”要求),甚至还能为他转移“微光”提供掩护的项目。
他的目光,落在了库区那些锈迹斑斑、如同废铁般堆积的早期运输车辆和工程机械上。这些是日军占领宜昌初期缴获或遗留的杂牌装备,型号老旧,配件奇缺,长期风吹雨淋,早已趴窝。在“貔貅库”的账册上,它们属于“待报废资产”,价值几近于零。
一份名为《关于优化库区后勤保障能力暨部分老旧装备技术评估与再生利用的申请报告》被雄二精心炮制出来。报告开篇高屋建瓴,强调“大东亚圣战”进入持久阶段,前线物资转运压力剧增,库区自身后勤保障能力亟需提升。接着,笔锋一转,指出库区拥有大量“技术储备”(指那些废铜烂铁),但因缺乏专业评估和有效维护而闲置浪费,实为“资源管理的重大缺失”。报告核心提出:请求授权技术组牵头,对上述装备进行系统性技术评估,甄别可修复部件,尝试进行“跨平台适配性改造”,目标是拼装出几台可用于库区内部短途转运的简易牵引车或拖车,“变废为宝,提升库区物资流转效率,并探索战时装备再生利用新途径”。
报告写得冠冕堂皇,充满了“技术前瞻性”和“资源节约意识”,完美契合藤田需要的“创新”和“效能”标签。更重要的是,它为雄二提供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大规模“肢解”那些废旧装备——制造损耗的绝佳借口。
报告通过专用线路紧急发往藤田处。回电快得惊人:“方案极具建设性,原则同意!授权佐佐木曹长全权负责,务必尽快取得实效,形成可推广经验!所需人力物力,库区优先保障!”
拿到尚方宝剑,雄二立刻行动。他征调了库区所有略懂机械的士兵(包括肩膀受伤未愈的岛田军曹),在库区边缘清理出一块空地,挂上了“技术再生工坊”的牌子。那些被遗忘的破旧卡车、拖拉机被拖到空地上,雄二亲自带领“技术组”(实则杂牌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拆解评估”。
场面堪称壮观。扳手、榔头、撬棍的敲击声日夜不停。雄二像个真正的工程师,在油污和锈屑中指挥若定。他让士兵们将每台机器彻底拆散,大到发动机缸体,小到一个轴承滚珠,都要“登记造册”,进行“技术状态评估”。这个过程本身,就产生了海量的“损耗”——拆卸损坏的螺栓、锈死无法拆解的部件、拆开才发现内部完全损毁的组件……雄二要求详细记录每一项“评估损耗”,并拍照留存,作为“技术探索必要成本”。
暗地里,雄二的真正目标,是那些尚有利用价值的“肉”。完好的轴承、成色较新的齿轮、耐用的钢板、粗壮的传动轴……甚至一些相对完整的发动机缸体或变速箱壳体。这些东西,在罗五爷背后的渠道里,是游击队维修枪械、制造土炸弹、改装运输工具乃至建设简陋兵工厂的宝贵资源!价值远超普通的子弹。
拆卸评估进行得如火如荼,“损耗报告”雪片般飞向藤田。藤田对如此“详实”的“技术探索过程”和“坦率的损耗记录”大为满意,回信称赞雄二“工作扎实,勇于探索,体现了帝国军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而雄二则悄悄将筛选出的“可用核心部件”,小心地去除序列号和明显标识,涂抹厚厚油脂防锈,用废弃帆布包裹好,藏匿在“再生工坊”堆积如山的真正废料深处。
岛田军曹成了新的联络人。他的肩膀伤势成了绝佳的掩护,频繁进出库区“就医”或“复健”,无人怀疑。雄二通过他,向罗五爷传递了信息:有“特种工程备件”可大量供应,种类繁杂,需有专业渠道消化,价格从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