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归零,探针断开连接。
主控室的屏幕暗了一瞬,随即恢复。数据流依旧滚动,新的信号包正在生成,但节奏变了。不再是那种整齐划一的0.98秒间隔,而是出现了微小波动,像是系统在调整参数。
陈默拔出钢笔,指尖发凉,掌心渗着汗。他低头看了眼手腕上的脉搏,跳得有些乱。刚才维持与星轨的深层链接太久,生物电消耗远超平常。林小满递来一支葡萄糖口服液,没说话,只是把盖子拧开,轻轻放在操作台边缘。
他接过,一口喝完。
液体滑下喉咙,暖意从胃里散开。意识重新沉入星轨,那一段仅存7秒的元数据残片还在缓存区闪烁。星轨将其展开,重构为三维路径图。信号回传链路上,每一个节点都带着周期性“心跳”——每隔13秒,就会有一次微弱的能量收缩,像呼吸。
“自动化评估模块。”陈默开口,“不是AI,是程序化扫描阵列。”
李维盯着自己的键盘,手指在键帽上方悬停片刻,然后敲下几行指令。他的瞳孔颜色开始交替,灰蓝与琥珀轮流占据主导。他在追踪那股心跳频率是否出现在其他已知数据库中。
“匹配不到外星文明记录。”他说,“但这种结构……我在十年前一次军用通信测试里见过类似模型。”
林小满立刻调出历史档案。那段代码属于某个被废弃的量子监听项目,代号“静水”,目标是捕捉敌方雷达波中的隐藏信息层。后来项目终止,资料封存。
“他们用了地球的技术。”她说,“而且是淘汰版。”
这说明什么?要么对方获取的信息有限,只能拿到旧系统;要么就是故意伪装,避免暴露真正实力。
陈默没有回答。他让星轨反向推演整个信号交互过程,重点分析每一次提问后的延迟变化。结果出来了:每当他们展示核心技术时,对方的响应时间都会增加0.3秒。不多不少,正好是高维压缩上传所需的时间窗口。
这不是对话。是采集。
“不能再让他们白拿。”他说。
三人围在主控台前,面前是三块并列的显示屏。左边是实时信号监控,中间是魔法智能系统的输出端口,右边则是防御护盾的状态面板。
“深水静流”协议启动。
第一层,科学外壳保留。所有对外输出的内容依然使用“量子场调控”“能量闭环设计”这类术语,确保表面逻辑自洽。第二层,干扰参数嵌入。关键数值全部替换为动态变量,随时间推移自动偏移真实值。第三层,追踪逻辑环激活。一旦外部系统尝试深度解析,就会触发隐藏反馈机制,标记其运算位置。
林小满负责构建伪理论框架。她命名为“量子符文耦合模型”,表面上解释的是能量转化效率如何通过微观结构优化提升,实际上,那些公式里的常数全是陷阱。任何一个试图模拟运行的系统,都会在计算过程中产生异常能耗峰值,暴露自身算力分布。
“就像钓鱼钩。”她说,“饵看起来很真,咬下去才知道卡住了。”
李维同步开发影子日志系统。他在每个虚假数据包里埋入微型监听程序,伪装成普通的校验码。这些代码不会主动传输信息,但会在对方系统内部悄悄记录网络跳转路径。只要未来某次信号交互中出现相同特征码,就能反向定位其后台节点。
“它们以为我们在交底。”李维冷笑,“其实我们已经在抄后路了。”
陈默点头。他知道这还不够。对方既然能模仿人类外交语言,必然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如果诱饵太明显,反而会引起警觉。
必须更稳。
他调出星轨的推演界面,输入多个可能的攻击模式。最危险的不是物理打击,而是多频段共振穿透配合认知误导波。前者可以绕过传统护盾频率锁定,后者则能干扰操作员的精神判断力,造成人为失误。
“我们需要更强的应急响应机制。”他说。
现有星际护盾依赖固定基站供能,反应速度受限于信号传输延迟。一旦遭遇高维度突袭,至少需要4.7秒才能完成全区域覆盖。这个时间差足以让入侵者突破防线。
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局部空间即时防护。
三人开始重构主控室的魔法屏障结构。陈默取出钢笔,插入终端接口,将增幅器的能量输出调至共振模式。林小满将自己的量子终端接入同一频道,作为稳定锚点。李维则启动EMP键盘的辅助功能,释放低强度脉冲,形成电磁缓冲层。
三角共鸣阵成型。
当三个设备同时运行时,会在操作台周围形成一个半径两米的球形防护区。任何异常能量波动进入该范围,都会被立即识别并压制。更重要的是,这个阵列可以通过团队成员的精神力联动增强稳定性。哪怕外界干扰再强,只要三人意识同步,屏障就不会崩溃。
“比之前快了六倍。”李维确认道。
陈默闭眼,再次连接星轨。他要求精灵模拟一场突发攻击场景:假设对方在下一波信号中植入精神干扰波,能否在0.5秒内完成预警与拦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