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想把苗绣中的龙凤图案用在手链上,李明生却认为过于传统,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僵持不下。这时,陈姨进来了,她看了看我们的设计稿,说道:“要不试试把龙凤简化,保留神韵,再加点现代元素?”她的话像一束光照进黑暗,我们立刻按照这个思路重新设计,终于设计出了一款新颖的手链。
陈姨带着小林等人,在制作车间里一边培训新招募的工人,一边研究如何提高手工制作的效率。车间里,缝纫机的哒哒声、工具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忙碌的交响曲。新工人小王总是学不会榫卯拼接,急得直掉眼泪。陈姨手把手教了一遍又一遍,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编成口诀:“一凹一凸要对准,轻敲慢打莫心急。”在陈姨的耐心指导下,小王终于掌握了技巧,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筹备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新工人对非遗工艺掌握不熟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跨境直播的团队组建也不顺利,缺乏既懂非遗文化又擅长直播的人才。我没有气馁,亲自指导新工人,手把手教他们针法、榫卯拼接技巧。还邀请了一些非遗大师来工坊授课,大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新工人们受益匪浅。
同时,我在各大高校和文化机构招募人才,面试现场,应聘者络绎不绝。我亲自把关,经过层层筛选,终于组建起一支专业的跨境直播团队。但团队成员之间也有摩擦,学外语的小张觉得学设计的小李不懂直播节奏,两人经常拌嘴。我组织团建活动,让大家在游戏中增进了解,化解矛盾。
第二十四章:直播首秀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非遗工坊 + 跨境直播”的首秀终于来临。直播间布置得充满中国风,红灯笼、屏风、青花瓷瓶错落有致,墙上挂着精美的苗绣,展示架上摆放着各种融合非遗工艺的饰品。我身着传统服饰,妆容精致,站在镜头前,深吸一口气,开始向国内外观众介绍着每一件产品背后的故事和工艺。
“大家看这个手镯,它采用了榫卯结构,不用任何胶水和螺丝,却能严丝合缝。这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我一边说着,一边展示手镯的结构,还拿起工具,现场演示榫卯拼接过程。弹幕里瞬间热闹起来,国外观众纷纷用不太熟练的中文惊叹于中国传统工艺的精妙,国内观众则为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点赞。
但直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途突然出现网络卡顿,产品介绍到关键处画面静止。我的心猛地一紧,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但我很快调整状态,微笑着和观众聊天:“看来我们的直播太受欢迎,连网络都‘吃醋’啦!大家稍等片刻,我给大家讲个关于苗绣的小故事。”我绘声绘色地讲起苗绣中一个爱情传说,观众们听得入迷,弹幕不断刷屏“好听”。
技术人员紧急抢修,几分钟后,直播恢复正常。可没过多久,又有观众质疑产品价格过高。我不慌不忙,拿起产品细细讲解:“这款项链的苗绣部分,是陈姨这样的老师傅花了三天时间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榫卯结构也是手工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经过解释,观众们纷纷表示理解。
首场直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销售额突破了预期,还收获了大量的粉丝。但我知道,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下播后,团队围坐在一起复盘,每个人都提出了改进建议,一直讨论到深夜。
第二十五章:危机来袭
就在一切看似顺利的时候,危机突然降临。有竞争对手在网上发布消息,称我的工坊使用机器大量生产,根本不是真正的手工制品,还质疑非遗工艺的真实性。消息配图中,模糊的画面显示着一些机器设备,刻意引导舆论。这条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各大社交平台上,质疑声此起彼伏,不少消费者开始对我的产品产生怀疑,订单量急剧下降。
我得知后,心急如焚,一整天都守在电脑前,看着负面评论不断增加。那些恶意的话语像一把把刀,扎在我的心上。郭峰紧紧握住我的手,眼神坚定:“别慌,我们一定能解决。清者自清,我们要冷静应对。”我们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李明生提议:“我们可以邀请媒体和消费者代表来工坊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我们的制作过程。”我点头同意,同时安排团队收集证据,准备反击竞争对手的恶意抹黑。
团队成员四处奔波,走访供应商、寻找证人,只为还原真相。负责收集证据的小赵,连续几天熬夜查看监控视频,终于找到了竞争对手派人偷拍的画面。但在联系证人时,却遭遇了重重阻碍,有的证人害怕被报复,拒绝出面作证。我亲自上门拜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几位关键证人。
第二十六章:真相大白
我邀请了多家媒体和消费者代表来到工坊。阳光洒满整个工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陈姨和工人们早早就在各自岗位上准备就绪。我带着大家参观了整个制作流程,从原材料的挑选,到每一道手工工序的完成,都一一展示。陈姨现场演示苗绣,银针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栩栩如生的花朵就在绣布上绽放。年轻工人们则展示榫卯拼接,专注的神情、熟练的动作,让众人赞叹不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