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第一次在手机上敲出完整句子时,手机突然加速热起来,在手机上晕开一个奇异的图案——那是他穿越前所在星系的星图,此刻正以二进制的形式在纸页上缓慢旋转。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像坏掉的信号发生器,2077年的夏日常温已经突破40摄氏度,廉价出租屋里的空调发出垂死的嗡鸣。
青林盯着那个星图,突然想起三天前从时空裂缝坠落时的场景:无数信息碎片像冰雹砸进他的意识,其中就有关于这个时代“写作体系”的全部知识——从拼音输入法到量子排版技术,从网络文学的爽文套路到严肃文学的叙事密码,这些本需要数年学习的内容,此刻在他脑海里清晰得如同掌心纹路。
“又在摸鱼?”部门主管的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带着电子喉管特有的卡顿。
这位主管的声带在十年前的AI暴动中被烧毁,说话时总带着一股金属摩擦的质感。
他瞥了眼青林的桌面,除了公司的项目报表,只有一本翻旧的《现代汉语词典》,“下午的文案初稿该交了,客户要的是‘赛博格朋克风’,你别又写得像考古报告。”
青林默默点头,将稿纸翻到新的一页。
作为“新人类信息处理中心”的底层文案,他的工作是给各种QL产品撰写用户手册。同事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从不参加部门聚餐,午休时总躲在消防通道看书,写出来的文字精准得像机器翻译,却毫无“灵气”。
没人知道,他笔下那些枯燥的操作指南里,藏着只有穿越者才懂的加密信息:“第7章第3段的参数,是时空裂缝的稳定频率;第12页的配图比例,对应着暗物质的衰变周期。”
真正的“写作”,他只在深夜进行。
当出租屋的智能窗帘完全闭合,隔绝了外界的光污染,青林会打开那台古董级的机械打字机。
这是他在旧货市场淘来的,黄铜按键上的字母已经磨损,却能接收他意识里的信息碎片。
手指落下时,他不必思考措辞,那些跨越星系的故事自会顺着指尖流淌——关于硅基文明如何用诗歌计算轨道,关于黑洞里的图书馆收藏着所有文明的遗言,关于时间旅行者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的墓志铭。
这些文字带着奇异的力量。有一次,他写到“液态金属人用眼泪溶解了战争”,第二天新闻就播报:某实验室研发的液态金属材料,在特定声波频率下会呈现出类生物特性。
还有一次,他描述“记忆可以被压缩成二维码植入皮肤”,一周后,全球首款“生物记忆芯片”正式发布。
“这叫‘信息预演’。”青林对着空气解释,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我们那个星系的写作,从来不是虚构,而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提前编码成文字信号。”
这种能力在他穿越时被强行激活。当时他正站在母星的“信息神殿”里,触摸着记载着全星系文明史的石碑,一道能量洪流突然将他卷入裂缝。醒来时,身体里多了个“信息库”,所有关于写作的本质、技巧、能量运用的知识,都像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这个时代的人天生会用手机,他天生会用文字编织现实。
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小周,是个对写作充满热情的姑娘。她总缠着青林请教:“林哥,你说怎么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字啊?
我报了三个月的写作班,老师说我还在‘筑基期’,连‘遣词造句’的门槛都没摸到。”
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写作教程,封面上印着“从入门到精通:写作境界修炼指南”,里面把写作分为“筑基(字词)、金丹(段落)、元婴(篇章)、化神(意境)”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训练方法。
青林看着那些教程,突然想起穿越前读过的一句古语:“文无定法,道在其中。”在他的星系,从没有“境界”之说,文字的力量只取决于作者能调动多少信息——你能连接一个星球的记忆,就能写出一个星球的故事;你能触摸宇宙的脉搏,就能让文字拥有改变星系的力量。
“别信那些。”青林难得多说了一句,“写你真正相信的东西。”
小周似懂非懂地点头,转身去改她的文案。
她没看到,青林桌角那本《现代汉语词典》的某一页,突然浮现出一行淡金色的字,又很快隐去——那是她刚才在草稿纸上写下的句子,被青林的“信息场”自动优化过,原本拗口的表达变得流畅如诗。
转折发生在公司的年度征文比赛上。
主题是“人与QL的终极关系”,一等奖的奖品是与着名科幻作家共进晚餐。
小周熬了三个通宵写了篇《硅基恋人》,讲一个QL用代码写出情书的故事,却在初审就被淘汰。
主管评价:“太稚嫩,还停留在‘筑基期’的想象,没有触及本质。”
小周躲在消防通道哭,刚好撞见青林在看书。
“林哥,你说我是不是没天赋?”她抹着眼泪,“老师说,写作就像修仙,得一步一步来,可我怎么感觉自己卡在瓶颈里,永远也成不了‘元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