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情深——从李元青导演兜里掏出了一位女股神!>
刘奕菲在剧组用手语和宋晓波交流着许多和文章内容不一致的秘密。
宋:【文章里说导演和他姐姐从小就学了许多金融知识,特别是去美利坚专门进修了,所以两人炒股和赚钱都很厉害。
这是真的吗?】
刘:【不是真的。元青哥哥跟我讲过,他对金融行业没啥兴趣,他和姐姐从小都是正常上学,学习的知识和你没有区别。
姐姐去美利坚学金融,主要是他们家有不少酒店产业,未来想让姐姐帮家里忙。
炒股只是意外,回去继承家业才是他俩的原定安排。】
宋:【照目前这个情况,导演和他姐姐还需要继承家业吗?
他们俩的财富已经比家业还要多了吧。】
刘奕菲笑着继续解释。
【他们头上有个大哥,真要是分家,那也优先照顾大哥,现在他俩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家产留给大哥,他俩也不会心疼。】
【好羡慕,难怪导演说自己没吃过什么苦,拍摄时还会经常询问李老师和刘老师的意见,这么看来,他真是没体验过普通人的生活。】
【你不要把元青哥哥想的太复杂,他说自己没吃过苦,是指在物质生活上没有亏待,但在追求学业和电影梦想的过程中,他也付出了努力。
但这些是他心甘情愿,因此甘之如饴。
而且,相比于父母给他的金钱,爱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宋晓波被最后一句话说服。
他天然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也给予了自己完整的爱。
他是一岁时因高烧使用抗生素而耳聋,母亲为了让他受更好的教育而搬家,辞去了香烟厂的工作,以卖水果、馄饨等为生。
为了让自己上大学,母亲还问亲戚借了部分学费供其念书。
这也是他接受剧组邀约的原因之一。
剧组会给他片酬,出名后也能多赚点钱,将来报答父母。
眼瞅着宋晓波在沟通并不完全顺畅的情况下,越来越进入状态。
这让被导演屡次批评的刘奕菲有了深深的紧迫感。
越急越忙,越忙越错。
特别是和王志文对戏时。
李元青半小时内能喊七八次咔,没脾气也被磨得有了点脾气,想纵容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奕菲,太明显了。
你的声音和王老师的声音混在一起,一个天一个地。
原声录制,完全就是灾难。
想要遮掩也做不到。”
王志文每个咬字不仅清楚,情感也格外充沛,确切的表演仿佛融进了他的肉体与灵魂。
从眼神到动作,没有一点瑕疵。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王志文的正常发挥面前,刘奕菲衬托的格外呆板,就像一台冰冷的提词器。
并且,还是一台坏了的提词器,声音里带着难以剔除的奶音。
因为连续的喊咔,她的心理压力骤增,连之前已经背下的台词也忘了一大半。
越演越差,即便有李元青在每次喊咔后耐心指导也没用。
刘奕菲真是快要急哭了。
顺风顺水的人生经历让她都不太能理解挫折。
而且,这番挫折还是自己喜欢的男孩给予,更让她手足无措。
李元青想要安慰吧,剧组这么多人,在给了刘奕菲这么多优待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她的情绪,日后怕是不会有人再服李元青这个导演,更不服刘奕菲这个女主角。
不安慰吧,李元青心有些难受。
连王志文都主动提到想要给刘奕菲降低点难度。
“李导,要不我把演绎方式变一点,跟上刘小姐的节奏?”
李元青摇头道。
“不行,你的状态是对的,也是最好的。
现在问题不出在你身上,把你的演绎水平降低,会影响整部电影的水平。
这和毁了电影没啥区别。”
老师这一个角色很重要。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位老师绝对是女主角的命中贵人,他是促使女主角勇敢追逐音乐理想的关键外因。
他一眼就能看出女主角身上的潜力和天赋,因材施教。
没有这位老师的情感演绎,不能显示女主角在家庭之外获得的帮助,更无法衬托家庭责任和梦想之间的矛盾纠结。
李元青的理由当然很充分,王志文看了那么久剧本,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让他理解老师对女主角成长的关键推动作用。
可理解归理解。
现实依然困扰着大伙,总不能一直磨刘奕菲,把她磨出最佳状态吧。
这得浪费多少胶卷?
哦,忘了。
刘奕菲是导演的心上人。
只要能把她演技磨练出来,这点胶卷算什么?
没有安慰,更没有暖心拥抱。
李元青和刘奕菲四目相对,还能看得出对方眼里闪烁的晶莹泪花。
但眼泪不值钱。
演不好这几个镜头,那就一直演下去。
“这部戏的戏眼完全在你身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