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541 年,东魏兴和三年的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高氏府邸,一个男婴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静谧。谁也未曾料到,这个连生母姓氏都未被载入家族谱系的孩子,将来会以 “兰陵王” 之名震撼南北朝的战场,更成为后世传颂千年的传奇。他便是高肃,字长恭,后来又名高孝瓘 —— 这个名字的更迭,或许早已暗示了他一生在荣耀与桎梏间的挣扎。
此时的华夏大地,正处在 “五胡十六国” 乱局后的分裂深渊。北方的东魏与西魏隔河对峙,如同两头蓄势待发的猛兽,而这一切纷争的背后,实则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权力博弈。高长恭的祖父高欢,正是东魏的实际掌权者,这位出身怀朔镇兵的鲜卑化汉人,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将孝静帝元善见变为傀儡,一手掌控了东魏的军政大权。
高欢的发迹史堪称乱世传奇。早年参加六镇起义时,他仅是普通一兵,却在尔朱荣麾下崭露头角,随后收编六镇余部,建立起以 “怀朔集团” 为核心的军事力量。公元 534 年,他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元善见为帝,定都邺城,史称东魏。在高欢的经营下,东魏占据了黄河下游的肥沃土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力一度远超宇文泰掌控的西魏。史载其 “性深密,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这样的枭雄特质,也深深烙印在高氏家族的血脉中。
高长恭出生时,高欢已至暮年,但对家族继承人的培养早已布局。长子高澄被立为世子,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等皆手握兵权,整个高氏家族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笼罩着东魏朝堂。然而,这份看似稳固的权力结构下,却暗藏着致命的裂痕 —— 家族内部的猜忌与杀戮基因,早已悄然埋下。
高长恭的父亲高澄,是高欢精心雕琢的接班人。史书记载其 “生而岐嶷,少年老成”,十岁时便随父征战,十二岁娶孝静帝之妹冯翊公主,十三岁入朝辅政,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政治天赋。高欢曾多次在群臣面前考验儿子,高澄总能对答如流,剖析时政切中要害,就连老谋深算的司徒崔暹都感叹:”此儿他日必为伟人。”
公元 547 年正月,高欢在玉璧之战惨败后忧愤而死,年仅 26 岁的高澄接过权力接力棒,成为东魏的实际控制者,时任大将军、大丞相,封渤海王。此时的东魏朝堂暗流涌动。
高欢在世时,他能够以个人威望和权术驾驭包括侯景在内的众多骄兵悍将。但他的去世,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侯景是羯族人,与高欢一样出身于北魏六镇。他狡诈多谋,骁勇善战,但品行恶劣,反复无常。他早年先后投靠尔朱荣和高欢,始终怀有巨大的政治野心。他之所以臣服于高欢,纯粹是因为高欢能力更强、手腕更高。高欢生前任命侯景为河南道大行台,掌管河南(指黄河以南,今河南一带)军政大权长达十四年。在这里,侯景拥兵十万,经营得如同独立王国。
高欢的去世,意味着侯景与高欢之间“强人-悍将”的共生关系结束。继承人高澄与侯景的关系极其恶劣。高澄年轻气盛,锐意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侯景这样的老将难以驾驭,因此一直抱有强烈的猜忌之心。史载高欢临终前曾问高澄如何应对侯景,高澄回答:“侯景若反,确实难办。”并提出了对付侯景的人选(慕容绍宗),这表明高氏父子早已将侯景视为心腹大患。
侯景也根本看不起高澄,曾公开说:“高王(高欢)在,我不敢有异心;高王没了,我绝不能与那个鲜卑小儿(指高澄)共事!” 这句话赤裸裸地暴露了他对高澄的蔑视和不服。
公元547年正月,高欢刚死,高澄立刻以皇帝(东魏孝静帝)的名义给侯景写信,召他回都城邺城。这实际上是明升暗降,意图剥夺他的兵权和地盘。侯景对此心知肚明,他说:“今召我,是欲杀我也。” 这种“君要臣死”的危机感,迫使他必须立即做出选择:要么束手就擒,要么举兵造反。
547年二月,侯景就在河南起兵叛乱,公开反对高澄。他知道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对抗整个东魏,于是同时向西魏和南方的梁朝求救,表示愿意献出他所管辖的河南十三州之地,勾结西魏与南梁,试图颠覆高氏统治。西魏宇文泰对侯景的狡诈心知肚明,虽然接受了部分地盘,但态度谨慎,并试图分解他的军队。而南梁武帝萧衍则做起了“一统中原”的美梦,不顾大臣反对,毅然接纳侯景,并派大军接应。
危急关头,高澄展现出雷霆手段,一面派使者以优厚条件诱降侯景麾下将领,一面令慕容绍宗率军追击,在涡阳(今安徽蒙城)大败侯景。侯景走投无路,只得带着残部投奔南梁,由此开启了颠覆南梁、祸乱江南的“侯景之乱”。
平定侯景之乱后,高澄的权势达到顶峰。他升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加九锡,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据《北齐书?文襄帝纪》记载,他曾在邺城东柏堂设宴,与亲信密谋禅代之事,甚至对孝静帝出言不逊:“朕,朕,狗脚朕!” 其代魏称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