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恭的一生,是悲剧与传奇的交织。他出身宗室却身份低微,战功赫赫却含冤而死,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成为后世不断追忆的对象。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李百药在《北齐书》中评价他:“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既肯定了他的外貌与军事才能,也赞扬了他体恤下属的品德。唐代史学家李延寿在《北史》中更是感叹:“若使兰陵获全,未可量也。” 认为他若能存活,北齐或许不会灭亡。
历代文人墨客也对高长恭充满敬意。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中记载了《兰陵王入阵曲》的由来,称其 “始自北齐,神武帝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宋代叶廷珪在《海录碎事》中描述他 “体身白皙而美风姿,乃着假面以对敌,数立奇功”;近代史学家蔡东藩则在《南北史演义》中写道:“兰陵王孝瓘,貌美善战,北齐赖以却敌,乃无端赐死,高纬之凶顽,可见一斑。”
毛泽东对高长恭也颇为关注,曾评价道:“南北朝兰陵王是高欢的孙子,叫高孝瓘,也是年轻人,很能打仗,很勇敢。” 这句评价,精准概括了高长恭的生平与特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长恭逐渐从历史人物转变为文化符号。他 “貌美善战” 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 “英雄美人” 的想象;他 “功高震主、含冤而死” 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对悲剧英雄的同情。
在戏曲领域,《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遗产。这首乐曲在唐代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宫廷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罗陵王》,至今仍在日本被演奏。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艺术家前往日本采风,将《兰陵王入阵曲》重新引入国内,经过改编后搬上舞台,让这一千年古乐重焕生机。
在文学作品中,高长恭更是频繁出现。唐代诗人李贺曾写下《兰陵王》词,描绘其 “脸容初断故人肠” 的美貌与 “剑花秋莲光出匣” 的勇猛;清代诗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记载了兰陵王墓的盛况;现代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将高长恭列为 “南北朝四大名将” 之一。
近年来,以高长恭为原型的影视作品、游戏、小说层出不穷。电视剧《兰陵王》《陆贞传奇》,游戏《王者荣耀》《率土之滨》等,都塑造了不同版本的高长恭形象,让这位千年之前的战神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高长恭的陵墓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南刘庄村东,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墓封土高大,周长约 190 米,高约 5 米,墓前原有石碑一通,碑额题 “齐故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详细记载了高长恭的生平事迹,是研究北齐历史的重要资料。
1920 年,兰陵王碑被重新发现,碑文虽有残缺,但仍能辨认出大部分内容。碑文中 “邙山之捷,解围金墉”“定阳之战,生擒杨敷” 等记载,与《北齐书》相互印证,进一步证实了高长恭的战功。如今,兰陵王墓已成为着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凭吊这位悲情英雄。
除了陵墓,全国各地还留存着许多与高长恭相关的遗迹。洛阳金墉城遗址,见证了他 “免胄示之面” 的传奇瞬间;山西晋阳古城遗址,记录了他抵御突厥的英勇事迹;龙门石窟的高元简造像龛,则为他的子嗣传承提供了实物证据。
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着人们对高长恭的敬仰与怀念,也提醒着后人:真正的英雄,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而猜忌贤能、自毁长城的悲剧,值得永远警惕。
兰陵王高长恭的一生,如同流星划过南北朝的夜空,短暂却璀璨。他出身宗室边缘,凭借自身能力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为北齐立下汗马功劳;却因功高震主,最终被昏君赐死,上演了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的悲剧。
他的故事,既是个人的传奇,也是时代的缩影。在那个战乱频繁、道德沦丧的年代,高长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忠” 与 “勇” 的含义:对国家忠心耿耿,对将士体恤有加,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他的 “假面” 背后,是一颗赤诚之心;他的悲剧命运,是乱世之中贤能之士的无奈写照。
如今,千年已逝,《兰陵王入阵曲》的旋律依旧在回荡,他的故事依旧被人们传颂。或许,这就是对这位悲情英雄最好的告慰 —— 纵使生前含冤而死,死后却能千古流芳,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印记。
喜欢历史奇人传请大家收藏:(m.38xs.com)历史奇人传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