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下午2点30分,仁泽生物科技,SMA项目组实验室(临时)。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化学试剂和一丝若有若无的臭氧味道。巨大的落地窗外,午后的阳光炽烈,将崭新的仪器外壳烤得微微发烫。实验室内,气氛却如同紧绷的弓弦,凝重而专注。
万一乐站在实验室核心区域,身边围着小赵团队的核心成员和陈树清。巨大的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化学分子式、反应路径图和各种参数方程,旁边堆满了打印出来的文献资料和实验记录。
中央实验台上,摆放着几份关键的样品——初步合成的寡核苷酸原料,以及小赵团队呕心沥血设计出的几种高分子包裹材料原型。
小赵眼圈泛着淡淡的青黑,但眼神却亮得惊人,如同燃烧的炭火。他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万先生,陈教授!包裹材料的关键数据出来了!我们筛选出的三号可降解共聚物材料(PBTL-GA),在模拟生理环境下的缓释曲线最优!半衰期初步测定超过120小时!这远超预期!意味着一次给药,药效持续时间理论上可以达到诺西那生钠的数倍!给药频率和剂量都可以大幅降低!”
他快速翻动着报告,指着上面的图表,“看,这是包裹效率,达到了惊人的95%以上!这是包裹后的粒径分布,集中在100-150纳米,非常理想!最关键的是初步稳定性测试,加速条件下(40°C,75%湿度),有效成分降解率远低于预期阈值!”
他周身那层浅灰的焦虑早已被冲散,取而代之的是几乎要凝成实质的明绿色专注光芒,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和自信。他身边的几个年轻助手,也大多笼罩在相似的浅绿光晕中,眼神灼灼地盯着白板上的数据和样品。
陈树清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沉稳的土黄色气质中,那抹代表对技术痴迷的墨绿光芒此刻异常明亮,如同磐石中镶嵌的翡翠。
他接过小赵的报告,手指快速划过关键数据点,又拿起一份自己团队通宵完成的《诺西那生钠骨架合成新路径推演及成本初步核算》。
“包裹材料是重大突破,小赵团队功不可没。”陈树清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却充满力量,
“现在,瓶颈在我们这边——全新的合成路径。”他走到白板前,用红笔重重圈出几个分子式节点和旁边的反应方程式,
“传统的专利保护路线,在第三步和第七步使用了昂贵的稀有金属催化剂和极其严苛的纯化条件,成本居高不下。我们设计的这条新路径,核心在于利用生物酶催化结合光化学关环反应,彻底绕开这两个专利壁垒!”
他指向旁边一串复杂的公式和反应条件:“酶催化这一步,我们利用仁泽原有的微生物表达平台进行了初步验证,产率和选择性都达到了工业化的门槛!成本估算,”
他翻到报告的最后一页,指着一个加粗的数字,“仅仅是传统路径原料成本的30%!”
“30%?!”小赵团队的一个成员失声惊呼,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捂住嘴,但眼中的震撼和狂喜掩饰不住。
陈树清点点头,墨绿色的光芒在他眼中流转:“但这只是理论推演和初步小试结果。光化学关环这一步,还有关键参数需要优化,反应器的放大效应也需要验证。这是最后一道坎,也是最险的一道坎。理论上可行,但放大到中试、工业级,任何一个参数偏差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他看向万一乐,语气凝重,“万先生,这一步的优化和放大验证,风险极大,耗时可能很长。我们原计划下午开始的中试,可能需要推迟,进行更充分的预实验……”
实验室里的气氛瞬间又绷紧了几分。浅绿色的专注光芒中,悄然又渗入了一丝丝代表不确定的浅灰。巨大的希望就在眼前,但那一步之遥,却可能隔着天堑。
万一乐的目光沉静地扫过白板上那复杂的反应路径,扫过陈树清指出的关键光化学关环步骤。他的感知如同无形的触手,蔓延向整个实验室,捕捉着空气中流动的思绪和业力光晕。
陈树清核心的墨绿偏执依旧明亮,但被深灰的失望和暗红的愤怒长期侵蚀的根基,此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显露出一丝极其细微的、不易察觉的惨白惊惶——那是害怕再次失败的本能反应。
小赵团队明亮的浅绿之下,也因陈树清的凝重而泛起波澜,浅灰的焦虑开始滋生。
心念微动,净尘高阶的愿力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无声无息地渗透进这片思维与业力交织的场域。
各种思想、期盼、渴望、念头…交织在一起,五颜六色的愿力隐隐指向一个果,细觉之下那里最有生机、最有希望。现在的果,未来的因。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蓝色的记号笔,在陈树清圈出的光化学关环反应方程式旁边,看似随意地画了一个圈,圈住了一个反应温度参数(T= -15°C ± 2°C),然后在旁边写下了一个数字:-8。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