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爆炸当量测算实验
“灵力绝缘防护服”的成功研发,为科学派的高危实验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壁垒。初代科习弟子们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更加大胆地投入到各种前沿技术的探索中,科学派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然而,姜逸心中的隐忧并未减少。“谛听”系统持续监测到的那股源自废弃祭坛的异常灵力波动,频率和强度都在缓慢攀升,其阴冷诡异的特性,与已知的任何流云宗功法都迥然不同,隐隐指向某种不祥的可能。而玄骨上人一系近期的沉寂,也透露出山雨欲来的压抑。
姜逸深知,科学派不能只埋头于实验室。必须未雨绸缪,提升对潜在威胁,尤其是高烈度能量冲击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无论是未来可能面对的魔修袭击、敌对势力的破坏,还是自身研发中可能出现的极端事故(如高能电池爆炸、新型法器失控),都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和预警机制。他想到了一种在前世广泛应用于军工和安保领域的关键技术——爆炸当量测算。
准确测算爆炸释放的能量当量,不仅能评估破坏力,更能反推爆炸物的性质、数量,为预警、防护和事后调查提供关键数据。在这个灵力主导的世界,爆炸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能量释放,传统的“威力巨大”、“地动山摇”等模糊描述,根本无法满足科学分析的需求。
“系统,新项目预研:‘灵能爆炸当量测算技术’,代号‘震度量衡’计划。目标:建立一套能够量化测定各种形式爆炸(特别是灵能相关爆炸)能量释放当量的方法体系,包括测量原理、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模型及标准建立。推演技术可行性。”
【指令收到。项目‘震度量衡’启动。】
【原理分析:爆炸能量释放主要表现为冲击波超压、热辐射、破片动能等。此界需重点关注灵力冲击波特性(传播速度、超压峰值、持续时间、频谱组成)及伴随的灵能辐射(光、热、特定频率灵波)。】
【技术路径推演:】
1. 冲击波测量: 部署高灵敏度“灵压传感器”(基于压电灵晶或薄膜应变计原理),测量不同距离处的冲击波超压-时间曲线,积分计算冲量。
2. 能量辐射测量: 部署“灵光辐射计”(测量热辐射)、“灵波频谱分析仪”(捕捉特定灵波频段能量)。
3. 定位与当量计算: 通过多传感器信号到达时间差进行爆炸点定位。结合冲击波数据、距离衰减模型及灵能特性修正,建立经验或半经验公式计算TNT当量(或此界标准灵石当量)。
4. 标准建立: 需进行系列标准爆炸试验(使用已知能量的标准源,如特定符箓、固定量灵石爆裂)进行校准。
【关键难点:1. 高动态范围、高采样率传感器的研制。2. 复杂地形及灵气环境对冲击波传播的影响建模。3. 灵能爆炸与纯物理爆炸的能量分配比例难以确定。】
【推荐方案:先易后难,从测量相对简单的冲击波参数入手,逐步完善模型。】
原理可行,但实现起来需要精密的传感器和大量的基础数据积累。姜逸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立即着手研发测量设备;另一方面,设计一系列可控的、不同规模的爆炸实验,来获取宝贵的一手数据,并验证测算方法的准确性。
研发测量设备是首要任务。冲击波灵压传感器是核心。姜逸设计了一种“薄膜式灵压传感器”:在一个坚固的灵金底座上,覆盖一层极薄的、对压力敏感的特殊“感灵胶”薄膜,薄膜上刻有精密的应变灵纹。当冲击波到达时,薄膜变形导致灵纹电阻变化,从而输出电信号。为了捕捉爆炸瞬间的快速变化,传感器的响应速度必须极高。姜逸采用了纳米级厚度的感灵胶,并优化了灵纹布局和信号读取电路。
同时,他还改进了现有的灵波频谱分析仪,使其能快速捕捉爆炸瞬间释放的宽频带灵波信号;制作了简单的灵光辐射计,用于测量火球的热辐射强度。这些传感器将被布置在爆炸试验场的不同距离和方位上,组成一个临时的测量网络。
实验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远离宗门核心区域,避免惊扰和意外伤害,同时地形相对开阔、规则,以减少地形对冲击波传播的干扰。在丹霞长老的协调下,姜逸选定了流云宗后山一处废弃的试炼谷。这里人迹罕至,四周有山体屏障,谷底平坦,符合实验要求。
安全措施是重中之重。姜逸亲自规划了安全区域、观测掩体,并安排了多名弟子穿着最新的灵力绝缘防护服在关键位置值守,配备了应急救治设备和通讯符阵。所有参与实验的弟子都进行了严格的安全培训。
第一次标准爆炸试验开始了。实验对象是一张标准的“轰雷符”,其理论能量释放相当于十斤TNT炸药,是流云宗常用的低阶攻击符箓。姜逸将轰雷符固定在谷底中央的一个特制引爆架上,周围半径五十米到三百米的不同距离处,埋设了十几个灵压传感器和辐射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