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灵力无线传输技术
“虚拟炼丹模拟器”(幻真炉)的成功,将科学派的训练与研发能力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其无意间揭示的关于古丹方“九转还元丹”可能被魔道篡改的惊天秘密,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巨石,在流云宗最高层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云鹤真人下令秘密彻查,初步结果证实了姜逸的推测——宗门内库存的部分关键药材和某些传承丹方,确实存在年代久远、手法高明的污染与篡改痕迹!魔道势力的渗透,远比想象的更早、更深、更隐蔽!
与此同时,“谛听”系统监控到被植入芯片的赵浒,其体内魔种活跃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并开始持续向宗门内多个不同方向发射加密灵波信号。光点在“谛听”主控玉璧上不断亮起,勾勒出一张令人触目惊心的内部渗透网络草图!“蜂巢”的“幼蜂”们,似乎正在接收最后的指令,蠢蠢欲动。山雨欲来风满楼,总攻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流云宗。
在这极度紧张的氛围中,科学派自身也面临着一个日益突出的技术瓶颈——通信与能源传输的“线缆束缚”。
随着“云端丹方数据库”(知网)的扩展、“虚拟炼丹模拟器”(幻真炉)的部署、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如自动分拣包装流水线雏形)和监测传感器网络(如护山大阵漏洞扫描节点、环境灵压监测点)的增多,连接这些设备的数据线和能源线变得错综复杂,如同缠绕在科学派躯体上的血管与神经,不仅影响美观和移动性,更带来了诸多隐患:线路易被物理破坏或窃听;远距离传输信号衰减和能量损耗严重;在应对突发危机(如敌袭、爆炸)时,脆弱的线缆极易成为攻击目标和故障点。
尤其对于姜逸寄予厚望的“丹劫预警卫星计划”(天眼),如何将高空中卫星采集的数据和能源有效传回地面,更是无法依靠有形线缆解决的终极难题。他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摆脱物理连接、实现远距离、高效率、安全可靠的灵能与数据无线传输技术!
这个构想,并非凭空而来。之前的“灵磁护盾”研发中,对振荡灵场的控制;“反夺舍脑波屏障”中,对神识波动的捕捉与干预;“灵力电池”中,能量形态的转换与存储……这些技术积累,都为“灵力无线传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雏形。现在,是时候将这些分散的探索,整合成一门系统性的关键技术了。
“系统,新项目立项:‘远距离灵能及信息无线传输系统’,代号‘无界’计划。目标:研发基于灵波或灵场耦合原理,实现灵能与数据非接触式传输的技术。重点攻克高效能量传输、抗干扰数据通信、定向性与安全性等核心难题。推演技术路径。”
【指令收到。项目‘无界’启动。】
【技术原理分析:无线传输可分为能量传输与信息传输两类,常结合进行。】
能量传输主要路径:
1. 灵波辐射式: 将灵能转换为特定频率的灵波(类似电磁波)向空间辐射,接收端通过灵波接收器(如灵能天线)捕获并转换回灵能。效率随距离平方衰减,易干扰,定向性差。
2. 灵场感应式(近场): 利用交变灵场在近距离内通过感应耦合传输能量(类似变压器)。效率高,定向性好,但传输距离极短(通常数米内)。
3. 灵场共振式: 使发射端与接收端灵路系统调谐至相同共振频率,通过强耦合实现中距离较高效能量传输。平衡了效率与距离,技术难度高。
信息传输主要路径:
1. 灵波调制: 将信息编码(调幅、调频、调相)到载波灵波上发射。技术相对成熟(如简单传讯符),但带宽、抗干扰能力有限。
2. 灵场编码: 通过改变灵场的特定参数(如极化方向、模态)来编码信息。更隐蔽,抗截获能力强,但编解码复杂。
【关键挑战:1. 能量传输效率与距离的矛盾。2. 复杂灵气环境下信号的稳定性和抗干扰。3. 信息传输的带宽与实时性。4. 传输过程的安全性与防窃听。5. 对人体及环境的安全性(避免灵波污染)。】
【推荐路径:分阶段推进,先实现短距离、低功率的感应式能量传输和简单灵波通信,再逐步攻关中远距离共振式能量传输和高速灵场编码通信。】
蓝图清晰,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姜逸决定双线并进,一方面优先解决当前最迫切的短距离设备供电和数据同步问题;另一方面,为未来的“天眼”卫星和远程监控网络预研中远距离传输技术。
短距离无线传输的攻关率先展开。目标是为实验室内的移动设备(如手持检测仪、便携式终端)和小型自动化装置提供无需插线的供电和数据连接。
姜逸首先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效率较高的灵场感应式能量传输作为突破口。他设计了一对“灵能耦合线圈”:发射线圈嵌入工作台面或特定区域下方,通入高频交变灵流,产生交变灵场;接收线圈集成在设备底部,当进入灵场范围时,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在此界为灵磁感应)产生感应灵流,为设备供电。关键在于提高耦合效率(减小漏感)和实现一定程度的定位自由度(允许设备在一定范围内移动仍能有效充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