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丹药品控终极标准
科学派关于“终极道德”的抉择,如同一道清晰的分水岭,为联盟在“源海之庭”的探索定下了不容逾越的底线。风波逐渐平息,但由此引发的对技术应用边界和标准化管理的深入思考,却如同涟漪般扩散开来,最先触及的,便是联盟的命脉之一——丹药体系。
“影刃”事件虽与丹药无直接关联,但却暴露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一个成员构成复杂(包括传统修士、科技强化人、乃至改造魔修)、活动范围跨越不同规则环境(主宇宙、“源海之庭”、乃至其他位面)的星际文明中,如何确保其核心物资——丹药——的绝对安全、有效和普适性?
此前,联盟的丹药品控主要依赖于“星际丹药品控终极体系”,它强大而高效,但更多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监控、成分的检测和药效的验证。然而,在“源海之庭”的实践中,新的挑战不断涌现:
? 一位来自“厚土巨岩族”的盟友修士,服用了流云宗特产的、对人类修士效果极佳的“凝婴丹”,非但未能突破,反而因体质差异引发了严重的灵力淤积,险些修为尽毁。
? 一支深入某规则异常区域的勘探队,携带的常规“辟谷丹”因当地时间流速差异,药力释放过快,导致队员险些虚脱。
? 更棘手的是,在与“青霖界”等位面进行贸易时,对方提供的某些特色“灵植”,其药性药理与联盟数据库存在根本性差异,直接沿用现有标准无法准确评估其价值和风险。
这些问题表明,现有的品控体系,更像是一个被动的、基于已知经验的“检验标准”,而非一个主动的、能适应未知的“通用准则”。它无法完美应对跨种族、跨规则、跨位面带来的复杂性。联盟需要一套更深层次的、能够贯穿丹药从研发、生产、流通到使用全周期的、万用型的终极品控标准。
这一重任,再次落在了已是丹药界泰山北斗的林小雨肩上。在林枫和苏晓的支持下,她牵头成立了“丹道本源法则研究委员会”,汇聚了全联盟最顶尖的丹师、药理学家、规则数学家、生物灵能学家乃至异族医学专家,启动了名为“溯源”的宏大项目。目标不是修订具体的丹药标准,而是探寻并定义所有丹药起效的底层共同法则,从而建立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终极框架。
研究过程,是一次对丹道认知的颠覆性革命。委员会不再局限于分析具体的丹方和药效,而是深入到能量转换、规则交互、生命共鸣的微观与宏观层面。
突破性的进展,来自于对一次失败案例的深度复盘。那枚导致巨岩族修士险象环生的“凝婴丹”,被置于最精密的规则溯源仪下进行分子级拆解分析。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丹药中用于激发潜能的核心药力,在接触到巨岩族特有的、富含惰性矿物灵能的经脉环境时,并非简单地“无效”或“冲突”,而是发生了一种非线性的规则扰动,药力被扭曲放大,变成了破坏性的能量漩涡!
“问题不在于丹药本身,也不在于服用者体质,而在于丹药能量与服用者内在规则的‘匹配度’和‘共振兼容性’!”一位规则数学家惊呼道。
这一发现,如同醍醐灌顶!传统的品控,关注的是丹药的“绝对属性”(成分、纯度、能量强度),却忽略了其“相对属性”——即与特定使用者、特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规则适应性”!
基于这一核心认知,经过无数次的推演、验证和辩论,“溯源”项目最终确立了丹药品控的三大终极标准基石:
基石一:能量-规则映射谱。
不再简单描述丹药的“寒性”、“热性”,而是建立一套基于基本物理常数和灵能法则的“能量-规则映射模型”。任何丹药,其药效都被解析为对特定规则参数的“微调”或“扰动”。例如,“凝婴丹”的核心作用被定义为“短暂提升局部灵子隧穿概率,激发神识海规则谐振”,而巨岩族经脉的“矿物灵能”则被描述为“高规则惯性、低谐振灵敏度的稳定场”。两者不匹配的根源一目了然。
基石二:跨物种生物灵能兼容性指数。
建立一套涵盖已知所有智慧种族(并预留未知种族接口)的“生物灵能特征库”,包括其能量吸收模式、规则共鸣频率、代谢路径等关键参数。任何新丹药在研发阶段,就必须进行虚拟的“全种族兼容性模拟”,计算出其“兼容性指数”,明确标注适用群体和禁忌范围。
基石三:环境规则扰动容限。
定义丹药在不同规则环境(如不同时间流速、空间曲率、背景辐射强度)下的稳定性、药力释放曲线和潜在变异风险。为丹药标注其“规则稳定区间”,确保使用者清楚在何种环境下可以安全服用。
这三大基石,共同构成了“丹药品控终极标准” 的理论框架。它不再是一本厚厚的、记载具体丹药标准的“药典”,而是一个动态的、智能的、基于底层规则的评价体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