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莺儿见宝玉说话让人摸不着头脑,正打算离开,却听到宝玉又开口说道:“傻丫头,我跟你讲吧。你家姑娘那可是有福气的,你跟着她,自然也会沾光有福气了。你那个袭人姐姐可靠不住。你只要以后尽心尽力地服侍你家姑娘就行。说不定日后能得到什么好处呢,也不枉你跟着她辛苦一场。”
莺儿听了前面的话,感觉还挺在理,可后面说的又有些不对劲儿了,便说道:“我明白了。姑娘还在等我呢。二爷要是想吃果子,打发个小丫头来叫我一声就行。”
宝玉点了点头,莺儿这才离开了。过了一会儿,宝钗和袭人回来了,各自回自己房里去了,不提。
且说过了几天,就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旁人都只满心期待着他爷儿两个能写出绝佳的文章,从而在科考中金榜题名。唯有宝钗,她留意到宝玉虽功课完成得不错,可不经意间,总透着一种异样的冷静神情。她心里明白宝玉马上就要进考场了,头一件,叔侄二人都是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到时候考场外人马众多、拥挤不堪,万一有个什么闪失可怎么办;第二件,自从那和尚离开后,宝玉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直闷头苦学。虽说见他如此用功,宝钗心里欢喜,可这转变实在太快、进步实在太大,反倒让她有些不敢相信,生怕又生出什么意外变故。
所以,在进考场的前一天,宝钗一方面安排袭人带着小丫头们和素云等人,给他爷儿两个仔细收拾好考试所需的物品,自己又亲自逐一检查,确认无误后,才将东西妥善放置,以备考试时使用;另一方面,她和李纨一同回了王夫人,只对他们说担心考场外人太多,怕被人挤着碰着,从家里拣着老成持重、善于管事的人多派了几个。
第二天,宝玉和贾兰换上半新不旧的衣服,高高兴兴地来见王夫人。
王夫人叮嘱道:“你们爷俩都是头一回进考场,虽说你们长这么大,一天都没离开过我。就算我不在身边,也有丫鬟媳妇们围着伺候,何曾独自睡过一整晚。今天你们各自进了考场,孤孤单单的,身边没个亲人照应,一定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早点把文章写完出来,找到家人早点回来,好让你母亲和媳妇们放心。”说着说着,王夫人不禁伤心起来。
贾兰在一旁认真听着,王夫人每说一句,他就应一声。只见宝玉却一声不吭,等王夫人把话说完,他走到王夫人跟前,跪了下来,眼中满是泪水,磕了三个头,说道:“母亲养育我一辈子,我实在没什么能报答。这次进考场,我定会用心写好文章,争取中个举人回来。到时候能让太太高兴高兴,儿子这辈子也就算圆满了,以往那些不好的事儿也都能遮过去了。”
王夫人听了,心里愈发难过,说道:“你有这份心自然是好的,只可惜你老太太没能等到看你进考场这一天了。”
说着,王夫人伸手去拉宝玉起来。可宝玉却一直跪着,不肯起身,接着说道:“老太太能不能见到我,其实她心里都是知道的,也一定会为我高兴的。既然她心里知道,又为我高兴,那见不见面其实都一样。只不过我们之间隔着身体,可心意和情感是相通的啊。”
李纨看到王夫人和宝玉那副悲戚的模样,心里一紧,一方面担心这样会再次勾起宝玉的旧疾,另一方面也觉得这场景实在不吉利。
她赶忙走上前,劝慰道:“太太,这可是大喜的事,怎么反倒伤心起来了?再说宝兄弟近来非常懂事,特别孝顺,学习也肯下功夫。只要带着侄儿进去,好好地写文章,早去早回。等文章写好了,请咱们那些世交的老先生们看了,等着爷儿两个都报了喜,就完了。”说完,她一边招呼人把宝玉搀扶起来。
宝玉却转过身给李纨作了个揖,说道:“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俩肯定都能考中。日后兰哥肯定有大出息,到时候大嫂子还得戴上凤冠、穿上霞帔呢。”
李纨听了,笑着说道:“但愿真能像叔叔说的这样,那也不枉……”话刚说到这儿,她突然意识到,继续说下去恐怕又会勾起王夫人的伤心事,于是赶忙把后面的话咽了回去。
宝玉笑着说道:“只要有个好儿子,能把咱家的基业传承下去,就算大哥哥不在了,他的后事也算有个圆满的交代了。”
这时,李纨瞧着天色已经不早了,也不好再一直和宝玉聊下去,只好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宝钗早已听得呆住了,这些话,不但宝玉,即便是王夫人、李纨所说的,每一句都透着不祥的预兆。可她又不敢当真,只能强忍着泪水,默默无言。
宝玉走到宝钗跟前,深深地作了一个揖。众人见他举动怪异,都摸不着头脑,又不敢笑他。只见宝钗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众人愈发觉得奇怪。
又听见宝玉说:“姐姐,我要走了。你好好跟着太太,等着听我的好消息吧。”
宝钗说:“时候到了,你也不必说这些啰嗦话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