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镖头赵镖头见李之源到来,立刻抱拳:“王爷!弟兄们都准备好了!只要您一声令下,咱们镇远镖局的儿郎随时可以开赴北疆!”
李之源拍拍他的肩膀:“老赵,有心了。但眼下还不是镖局弟兄们上战场的时候。你们的任务更重要。”
他沉声道:“第一,立刻加强所有重要商队、特别是通往各异界通道的护卫力量,严防有人趁乱打劫。第二,抽调一批精干镖师,组成快速反应小队,配备最好的马匹和装备,随时听候调遣,负责重要物资的押运和特殊信息的传递。第三,发出‘镖师召集令’,召回所有在外休假或执行次要任务的镖师,随时待命。”
“是!王爷!”赵镖头大声应命,“保证完成任务!绝不让王爷的产业有失!”
安排好一切,李之源才稍稍松了口气,回到唐王府时,已是华灯初上。
王妃早已得知消息,忧心忡忡地等在花厅,见儿子回来,连忙上前:“源儿,北疆那边…不会有事吧?你父王他…”
“娘,放心。”李之源笑着安慰,“一点小麻烦而已,儿子能解决。父王他老人家跑得快,说不定现在正在哪个山沟沟里看热闹呢,安全得很。”
话虽如此,李之源心里却闪过一丝疑虑。铁木真崛起得如此之快,统一西部草原,又迅速东征…这背后,会不会有那个跑路老爹的影子?或者,他是不是又惹了什么祸,间接导致了这场危机?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却让他更加坚定了必须尽快解决北疆问题的决心。
……
接下来的几天,长安暗流涌动。
朝廷上的争吵依旧持续,但皇帝李琰在私下召见了几位心腹重臣以及户部、兵部尚书,详细询问了李之源“北伐债券”和“承包军需”的可行性后,心中的天平逐渐倾斜。
尤其是在户部尚书哭着算出如果按照传统方式筹款、征调,国库不仅会立刻破产,还可能引发全国性的赋税暴增、民怨沸腾之后,皇帝终于下定了决心。
第五日,大朝会。
皇帝李琰力排众议,正式下旨:
“北疆蛮族猖獗,侵我疆土,虐我百姓!朕决意兴王师,讨不臣!特命富昌王李之源,总筹北伐一应钱粮物资事宜!准许其以未来北疆关税、矿税为抵押,发行‘北伐债券’,募集军资!一应军械打造、粮草转运,可由风行商行优先承办,朝廷各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掣肘!”
圣旨一下,朝野哗然。虽然早有风声,但真正听到皇帝将如此重要的战争命脉交给一位王爷、一个商行,还是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和担忧。
但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家中富庶的勋贵和巨商,则看到了机会。“北伐债券”?利息几何?如何认购?风行商行做担保?似乎…有利可图?
圣旨刚下,李之源的行动就开始了。
风行银号门前,立刻贴出了巨幅公告,详细说明了“北伐债券”的发行细则:面额、利率、期限、兑付保障(明确写明了以未来北疆关税和部分矿税作为抵押),认购起点和方式写得清清楚楚。
同时,风行商行宣布,接受朝廷委托,开始大规模招募工匠,扩大军工生产,并公开向全国采购粮食、布匹、药材等军需物资,价格公道,现银结算!
四海当铺也挂出牌子,高价收购一切与草原相关的古物、情报。
镇远镖局的精锐镖师们,开始护送着一车车的铜钱、白银,前往各地风行银号网点,作为债券兑付和物资采购的准备金,同时也开始承接护送军械粮草前往北疆的危险任务。
李之源用他强大的“钞能力”和高效的组织能力,瞬间将整个国家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高速运转了起来。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原本有些恐慌的市场迅速稳定下来,因为最大的买主和资金提供者出现了,而且还是溢价收购、现银结算。不少商人甚至开始囤货,准备卖给风行商行。
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富豪们,看到风行银号真金白银地做准备,又仔细研究了债券条款,发现收益确实可观,且抵押物看似可靠(毕竟北疆打下来贸易恢复,关税是稳赚的),于是纷纷开始解囊认购。风行银号门前,竟然排起了认购长队!
朝廷各部,特别是户部和兵部的官员,从一开始的怀疑、抵触,到后来发现只需要进行监督和协调,繁琐的筹粮、筹款、打造军械的难题竟然真的被李之源接手了过去,而且效率奇高,他们顿时轻松了不少,态度也悄然转变。
皇帝李琰在深宫里,听着太监汇报着市面的反应、债券认购的火爆情况以及军械粮草已经开始陆续启运的消息,长长地舒了口气,心中对那个看似不着调的侄儿,第一次生出了几分真正的倚重之感。
……
然而,北疆的战局并未因此立刻好转。
铁木真的大军依旧如同铁桶般包围着定边城,日夜不停地猛攻。张崇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守军伤亡持续增加,城墙多处出现破损,虽然得到了李之源捐赠的物资,但情况依然危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