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昭示着小壶天正从一个需要外力维持的“空间”,向着一个具备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世界雏形”稳步迈进!
“《玄玑造化录》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李之源感受着壶天内勃勃的生机与和谐的律动,心中对录中关于“世界培育”的模糊理念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培育世界,非是强行塑造,而是引导其内在的‘成理’自然显现,顺应其‘明法’。”
有了理论指引,他不再满足于观察,开始以《万象炼天术》为手段,进行更深入的干预与实践。
他首先将目标放在了优化壶天内部的能量与物质循环上。
身形一闪,他出现在一处灵气相对稀薄、草木长势稍显萎靡的山谷。此地五行之中,火行与土行之力略有失衡,导致地气偏寒,生机不旺。
“便从此处开始。”
李之源凝神静气,运转《万象炼天术》。他并未动用任何材料,而是以自身神念为引,精纯的道元为薪,如同最精密的刻刀,开始微观调整此地方圆数里内的元气配比。
神识细致入微地感知着每一缕灵气的属性与流动,道元则如同万能溶剂,柔和地融入环境,引导着过于活跃的水行灵气稍稍收敛,同时从周围地脉中抽取一丝丝精纯的土行与火行精气,缓缓注入此地。
过程极其耗费心神,要求对能量本质有着极高的理解力和控制力。稍有差池,便可能引起局部灵气暴动,反伤地脉。
但李之源对《万象炼天术》的领悟已非昔日可比,加之在小壶天内他拥有绝对掌控权,整个过程虽缓慢,却平稳有序。
三日之后,这片山谷的灵气环境已然焕然一新。空气中弥漫着温润的土气与一丝暖意,原本有些板结的土地变得疏松,那些略显萎靡的灵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精神抖擞,新抽的嫩芽翠绿欲滴。经过后续观察,此谷灵植的整体生长速度提升了约三成,且蕴含的灵机药性更为精纯凝聚!
“妙哉!”李之源面露喜色,“《万象炼天术》‘炼化万气’之能,用于调理洞天环境,竟有如此奇效!这已近乎造化之功!”
初战告捷,他信心大增,开始着手解决一些更宏观的问题。
他察觉到,壶天内的五行能量流转,在大框架上虽无大碍,但于细微处,尤其是地底深处的地火脉络,仍有些许淤塞不畅之处,影响了整体能量循环的效率。
于是,他深入壶天地脉核心,以神念仔细解析地火之力的分布与走向。随后,他引动本命离剑剑意,混合自身磅礴道元,化作一道炽热而凝练的洪流,如同疏通河道般,在地底深处重新勾勒、疏通并强化了一条贯穿东西的主干“地火灵脉”!
“轰隆隆……”
灵脉贯通的刹那,整个壶天微微震颤,并非破坏,而是一种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般的舒畅感。地表某些区域的温度悄然上升了几分,一些喜火的灵植愈发茁壮,连带着整个壶天的火行能量都变得更为活跃、有序。
接着,他将目光投向了物质创造。
他随意摄取了一座小山丘上的普通花岗岩,盘膝而坐,双手虚按其上,《万象炼天术》中关于“物质转化”、“点石成金”的奥义在心头流淌。
这并非简单的幻化,而是要从本质上改变物质的构成,赋予其新的属性与灵机。他需以自身道则为引,沟通冥冥中的金行法则,再以道元为能源,强行扭转岩石的物性。
只见他掌心散发出朦胧的玄光,道韵流转,将那堆岩石笼罩。岩石表面开始泛起金属光泽,内部结构在法则与能量的作用下发生着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丝丝缕缕锐利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个过程远比调整能量困难,消耗也更大。李之源额头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体内道元如同开闸洪水般倾泻而出。
足足七日之后,当玄光散去,原地那堆普通花岗岩已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小片闪烁着淡金色光芒、质地紧密无比、散发着精纯庚金之气的矿石!虽然数量不多,品质也远不及天生地养的顶级庚金矿,但这确确实实是由普通石头转化而来的“庚金之精”矿脉雏形!
“无中生有,点化金石……这《万象炼天术》,果真蕴含着创世之秘的皮毛!”李之源长舒一口气,虽然疲惫,但眼中充满了兴奋的光芒。这意味着,只要修为足够,材料学识渊博,他未来甚至可以在壶天内凭空创造所需的修行资源!
他又将注意力转向水域。壶天之内江河湖海俱全,但水元力的循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他来到最大的那片湖泊,引动坎剑道韵,神识融入浩渺水域。
依据《万象炼天术》和《玄玑造化录》中对水行循环的理解,他在湖底深处,寻得几处水眼,布下了一座精心设计的“水灵归元阵”。此阵能更高效地促进水汽蒸腾,加速云雨凝结,并使江河奔流更具活力,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