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学归客话新知
牛车刚到县学门口,就见林墨和王勋踮着脚往路口望。远远看见熟悉的青布帘,林墨率先跑过来,一把抓住车辕:“小橙!你可算回来了!国子学怎么样?是不是比咱们县学气派多了?”
王勋跟在后面,眼神落在刘小橙手里的檀木牌匾上,声音比往常柔和:“这就是‘最优学子’的牌匾?快让我看看。”
刘小橙跳下车,把牌匾递过去,又打开装着《十三经注疏》的木盒:“国子学的先生们很和善,还跟我讨论了好多《春秋》里的事。对了,张谦还让我给你们带了洛阳书肆新出的笺纸,说写起来不洇墨。”
三人围在县学的老槐树下,刘小橙从布包里掏出叠得整齐的笺纸 —— 米白色的纸面上印着淡淡的竹纹,是洛阳最时兴的样式。王勋摸着笺纸,忍不住感叹:“我爹上次去洛阳,说这种笺纸要十文钱一张,平时都舍不得用。”
“还有这个,” 刘小橙又拿出林墨送的《春秋公羊传》,书页上多了不少他的批注,“我在国子学跟李博士讨论‘郑伯克段’时,就用了你这本书里的注解,先生还夸注解独到呢。”
林墨接过书,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眼睛亮了:“真的?那咱们以后可以一起改注,说不定能编成一本新的《公羊传释》!”
肖雯雯站在一旁,看着三个少年凑在一起讨论学问的模样,嘴角忍不住上扬。县学先生走过来,看到刘小橙手里的牌匾,笑着拍了拍他的肩:“我就知道你能行。明天辰时,你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国子学的交流经历吧,也让他们学学‘学问不分出身’的道理。”
刘小橙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好!我一定好好讲。” 他低头看着手里的牌匾,忽然觉得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认可,更是一份责任 —— 要把学到的知识传下去,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能在学问里找到希望。
二、青竹故人送新暖
第二日清晨,县学的晨读声刚落,就见村口的方向走来一群熟悉的身影。李伯扛着半袋新磨的粟米,张婶提着装满腌菜的陶罐,狗蛋手里攥着个竹编的小篮子,里面装着刚摘的野山楂 —— 是青竹村的人来探望刘小橙了。
“小橙!听说你在洛阳得了‘最优学子’,俺们特意来看看!” 李伯把粟米放在地上,声音洪亮,“这是今年新收的粟米,比去年的饱满,你留着煮粥喝。”
张婶把陶罐塞到肖雯雯手里:“这是俺腌的芥菜,配粥最下饭。你看狗蛋,知道你回来,昨天特意去后山摘的山楂,说你以前爱吃。”
狗蛋仰着头,把竹篮递到刘小橙面前:“小橙哥,你什么时候回青竹村?我还等着学算术呢,上次你教我的‘鸡兔同笼’,我还没算明白。”
刘小橙蹲下来,摸了摸狗蛋的头:“等过些日子,我就回青竹村给你补课,还教你写‘青竹村’三个字好不好?”
狗蛋用力点头,又从怀里掏出个歪歪扭扭的竹蜻蜓:“这个给你,我自己编的,比上次那个结实,能飞好远。”
青竹村的人围在县学的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地问着国子学的事。刘小橙耐心地讲着明伦堂的讨论、王祭酒的叮嘱,还有张谦送笺纸的事,听得众人连连点头。陈老先生拄着拐杖,笑着说:“我就知道你是块读书的料,现在好了,不仅自己有学问了,还能教别人,这才是‘学以致用’。”
肖雯雯看着眼前的场景,悄悄摸了摸怀里的微型定位器 —— 屏幕上的修正进度跳到了 97%,下方弹出一行新提示:“目标人物刘小橙建立‘知识传递’意识,初步展现教化能力,历史轨迹重合度提升至 99%,剩余任务:完成地方教化实践。”
她心里清楚,刘小橙离 “光耀门楣” 的最终目标,越来越近了。
三、杏坛初站授真知
县学的 “杏坛” 设在老槐树下,是先生们平时讲课的地方。这天辰时,学弟学妹们早早搬着小凳围过来,连村里的几个孩子都跟着狗蛋来了,挤在最前面。
刘小橙站在杏坛上,手里攥着王勋送的狼毫笔,心里还有些紧张。他看了眼站在人群后的肖雯雯,见她笑着点头,才深吸一口气,开口说道:“我以前是个住在洛阳贫民窟的孩子,每天只能靠捡垃圾活命,从来没想过能有机会读书……”
他从肖雯雯教他认字讲起,说到青竹村的陈老先生、县学的先生,再到国子学的交流经历,把自己的故事慢慢讲给大家听。讲到在国子学讨论 “民生之本” 时,他弯腰捡起地上的一粒粟米:“大家看这粒米,对咱们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青竹村的李伯来说,这是他辛苦种了半年的收成,是能让他冬天不挨饿的希望。”
“所以我觉得,读书不是为了装样子,是为了明白‘百姓要什么’—— 他们要饭吃,要衣穿,要安稳的日子。咱们学的《诗经》《春秋》,不是死的文字,是活的道理,能帮咱们知道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