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父亲的旧工具箱
知识竞赛冠军的奖金,每人五十元,像一颗温润的玉石,揣在林栋的内衣口袋里,散发着令人安心的暖意。这和他之前倒卖教辅赚来的那些毛票的感觉截然不同。这是经过官方认可、凭“真本事”挣来的干净钱,代表着他在这个重生世界里,正一步步走上正轨。
放学路上,张倩和孙磊还沉浸在兴奋中,热烈地讨论着要去新华书店买那套心仪已久的《科幻世界》合集,或者添一支新钢笔。林栋安静地走在旁边,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心里却在飞速盘算着这五十元,连同他之前攒下的将近八十元“巨款”,该如何最大化利用。
直接全部交给母亲?固然能解一时之急,但并非长远之计。他需要让钱生钱,至少,要为自己下一步更重要的计划——区级知识竞赛,以及更长远的学习规划——打下基础。
区级竞赛,对手将是来自全区几十所中学的尖子生,规模和难度都不是校级比赛能比的。仅仅依靠学校阅览室那些过期的报刊和零散的记忆碎片,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更系统、更前沿的资料。
他的目标,锁定了市中心的新华书店。那里是知识的圣殿,有着最新、最全的各类书籍和辅导资料,当然,价格也最为昂贵。
周六一大早,他揣着一百三十元钱,坐上了前往市中心的公交车。新华书店的气派远非图书批发市场可比,明亮的玻璃橱窗,光洁的地板,空气里弥漫的是新书油墨的清香,而不是喧嚣的讨价还价声。书架林立,分类清晰,来这里的人大多衣着整洁,安静地浏览翻阅,带着一种对知识的敬畏。
林栋直接找到了“政治时事”和“中学生竞赛”专区。他仔细搜寻着,很快,几本刚刚上架、封面崭新的书吸引了他的目光:
《香港回归知识读本(中学生版)》,编着者名字后面跟着一长串唬人的头衔。 《时事政治千题千练(1997最新版)》。 《初中百科知识竞赛题库精编》。
他拿起那本《香港回归知识读本》,翻开目录,看到里面系统梳理了香港历史、中英谈判全过程、基本法解读、回归庆典安排甚至未来展望,内容详实,条理清晰,远比他零散搜集的资料全面。再看版权页,果然是今年三月刚印刷的。
就是它了!他又拿起另外两本,翻看之后也觉得非常有价值。他看了一眼书后的定价,心里微微一抽。《读本》12.8元,《千题千练》9.5元,《题库精编》11.2元。三本书加起来,要三十多块钱!
在97年,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绝对是奢侈的消费。但他没有任何犹豫。知识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他拿着三本书,又去文具柜台买了一摞质量好一些的活页纸和一盒水笔芯,这才走到收款台。
收银员看着这个半大孩子拿出厚厚一沓 mostly 是十元、五元的零钱,仔细数出三十多元,不由得多看了他两眼。林栋面色平静地接过装好书和文具的塑料袋,心里却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走出书店,阳光正好。他提着沉甸甸的袋子,感觉像是提着一整个未来的武器库。
回到家,母亲周梅看到他买回这么多新书,又是一阵心疼:“哎呀,怎么又买这么多书?这得花多少钱啊?学校发的还不够看吗?”
“妈,这是准备区里比赛用的资料,学校没有。”林栋解释道,拿出那本《香港回归知识读本》,“您看,这里面讲得可细了,还有好多图片呢。”
周梅凑过来看了看印刷精美的封面和内页,虽然不识字,但也觉得这书“很高级”,嘟囔了几句“钱要省着点花”,便也不再说什么。儿子学习上的事,而且是为了“为校争光”的正事,她总是支持的。
父亲林建国晚上回来,看到那几本新书,没多问,只是拿起那本《题库精编》随手翻了翻,里面密密麻麻的题目让他眼花缭乱,又默默放下了。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起身,走到床底下,拖出一个蒙着厚厚灰尘的木箱子。
箱子打开,里面是一些锈迹斑斑的老虎钳、扳手、螺丝刀、砂纸,还有几个小铁盒,装着各种规格的钉子、螺丝和小零件。这是一套被他闲置了多年的工具。
“你那些书,包个书皮吧。”林建国闷声说了一句,从箱子里找出一把还算锋利的裁纸刀,一卷用了一半的透明胶带,还有几张不知道哪年留下来的、印着“安全生产”字样的硬挂历纸,递给了林栋。“省得没几天就翻烂了。”
林栋愣了一下,接过东西。父亲的话一如既往的简洁,甚至有些生硬,但这个举动背后那点笨拙的、不善表达的支持,他却真切地感受到了。
“谢谢爸。”他低声道。
那天晚上,林栋就在昏黄的灯光下,用父亲给的裁纸刀和挂历纸,仔细地为三本新书包上了书皮。挂历纸背面是空白的白色,他用钢笔在书脊上工整地写下书名。父亲则坐在一旁,就着灯光,默默地打磨着一把有些钝口的凿子,砂纸摩擦金属的声音沙沙作响,伴随着林栋翻动书页的声响,构成了一幅奇异却温馨的画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