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大典结束的第二日,泰安城的街头巷尾还满是热议。
我清晨起来去街角的粥铺喝粥时,刚坐下就听见邻桌的老汉拍着桌子感慨:“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听说过这样的封禅!”
“不光有文曲星光降下,空中还出现‘民为贵’这样的字,这可真是天地都认可的道理啊!”
旁边卖菜的妇人也跟着点头,一副来了兴致的样子说道:“以前听老辈说,封禅都是夸皇帝怎么怎么厉害,哪有说百姓重要的?”
“李大人写的那《封禅文》,句句都说到咱老百姓心坎里了!咱大唐有这样的陛下和大人,咱们往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粥铺老板这时端着粥走过来,笑着说:“可不是嘛!”
“昨天大典结束之后,好多百姓都自发去封祀坛附近洒五谷,磕头祭拜,说要感谢天地护佑,也感谢陛下和李大人为咱们着想!”
我听着这些话,感觉手里的粥都暖了几分。
之前对抗世家、推行新法时的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作了踏实。
所谓 “文以载道”,大抵就是如此,让 “民为本” 的道理,不仅写在纸上,更刻进百姓心里,成为天下人共同的期盼。
回到住处时,沈括正拿着农器模型的清单核对,见我回来,连忙迎上来:“大人,陛下说三日后启程回长安,让咱们把农器模型都收拾妥当,到时候一块回去。”
赵小乙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李大哥!俺刚在街头买的,您尝尝!这糖葫芦真甜!”
我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在嘴里散开,甜的恰到好处。
上官婉这时从门外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这是老夫子从长安寄来的,说寒门文社的学子们都盼着咱们回去,想听听封禅的盛况。”
我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心里却忽然想起那封藩王密信,总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安路山在北方拥兵自重,他若真有反心,定会趁机有所动作。
我必须去探查一番,不然心里始终不安。
当晚,我去见了武则天。
御书房里的烛火摇曳,她正看着封禅大典的记录。
我躬身行礼后,斟酌着开口:“陛下,此次封禅让臣对‘天地民心’有了新的感悟,臣想去游历一番,看看各地民生,也为后续推行新法收集些实情,还望陛下应允。”
武则天放下手中的册子,目光落在我身上,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却没有点破。
只是缓缓道:“你既有此心,去便是。只是北方不太平,万事要小心。若有急情,可随时传信回朝。”
我心里一暖,连忙躬身:“谢陛下体谅!臣定不负陛下所托,早日回朝复命。”
启程前一日,我跟沈括、上官婉他们说了游历的打算。
鲁二一听就急了:“大人!俺跟您一起去!俺能护着您,还能帮您搬东西!”
我笑着拍了拍他的肩:“你留在队伍里,帮沈括照看农器模型,还要跟禁军一起护送陛下回长安,这也是重要的事。”
“我就是去游山玩水的,又不是搬家,哪有那么多东西需要搬的。”
鲁二挠了挠头,嘟囔道:“那…… 那您一定要小心,遇到危险就传信,俺立马带着文气连弩去找您!”
赵小乙也拉着我的衣角:“李大哥,俺也想跟您去,俺能保护您!”
上官婉轻轻拍了拍赵小乙的手,对我道:“太白,北方风寒,你多带些衣物。若遇到难以解决的事,不要硬扛,记得你不是一个人。”
沈括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巧的文气罗盘:“这是我改良的,能感应周围的文气异动,若是遇到文盗或者其他危险,罗盘会发光预警,你带着它,能多份保障。”
我接过罗盘,看着众人关切的眼神,心里满是感动。这些日子并肩作战的情谊,早已成了我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牵挂。
三日后,武则天的队伍启程回长安,我则换上一身普通书生的衣衫,带着简单的行囊和文气罗盘,独自往幽州方向去。
初春的北方还带着刺骨的寒意,道路两旁的树木光秃秃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偶尔遇到赶路的商队,我便搭话打听幽州的情况。
有个从幽州过来的商队头领告诉我:“先生要是去幽州,可得小心些!”
“安路山将军在那边驻军,管得严得很。听说他最近还招了不少外族兵,军营里天天操练,夜里都能听见喊杀声,怪吓人的。”
我心里一凛,不动声色地问:“招外族兵?是哪一族的?”
商队头领摇摇头:“具体不清楚,只听说那些兵的穿着和步法都怪得很,不像是咱们中原人。”
走了约莫半月,终于抵达幽州城外。
城门处果然有士兵盘查,一个个眼神锐利地盯着过往行人。
我故意放慢脚步,装作整理行囊的样子,跟着一起进城的队伍后面走了进去。
进城后,我找了家不起眼的客栈住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