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花坊的竹帘刚被风掀起一角,陈砚就推着电动车停在门口,车把上挂着个鼓鼓的文件袋,里面装着林晓连夜整理的旧小区资料。他抬头时,正看见苏晚蹲在花架旁,指尖轻轻拂过双生栀子的花瓣,淡白光在花瓣上流转,像撒了层碎星。
“王婶说今早四点又有人看见照片了,贴在2号楼单元门口。”陈砚将文件袋放在石桌上,掏出妹妹的旧罗盘——指针朝着西巷方向,边缘泛着的绿光比昨天更亮,“林晓补充了小区的民国档案,当年栀花私塾的沈先生,其实是柳静先生的学生,懂基础的灵脉守护术。”
苏晚站起身,指尖还沾着些花露,她接过文件袋,感知里瞬间涌入一股温和的“守护”情绪,没有黑气的阴冷,倒像晒过太阳的旧书,带着淡淡的油墨香。“沈先生夫妇的残影,应该是在守护私塾的灵脉。”她轻声说,翻开档案里的老照片——照片上的沈先生穿着长衫,手里拿着一本《灵脉浅释》,沈太太站在他身边,发簪上的栀子花纹清晰可见。
两人骑着电动车往旧小区走,晨光透过梧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刚拐进西巷,就看见几个老人坐在小区门口的石凳上,手里摇着蒲扇,正低声议论着什么。
“是查照片的记者吧?”一个穿蓝布衫的老爷爷先注意到他们,对着身边的人小声说,“昨天王婶还说,这俩年轻人能帮咱们解决怪事。”
陈砚推着车走过去,掏出记者证递过去:“大爷您好,我们是《城市拾遗》的,想问问今早照片的事,您见过吗?”
老爷爷接过记者证看了看,又递回来,叹了口气:“我没见着,但我家老婆子五点去买菜,路过2号楼时瞅见了!她说那照片上的沈太太,眼睛好像动了一下,吓得她菜篮子都差点掉了!”
苏晚蹲下身,指尖轻轻碰了碰石凳,感知里“看”到沈氏夫妇的残影正站在2号楼单元门口,沈先生手里拿着个旧账本,沈太太在旁边整理着什么,两人的目光都朝着老槐树的方向,带着一丝焦急。“他们不是要吓人,是在找东西。”苏晚站起身,对陈砚说,“账本上记着‘私塾灵脉节点’,他们可能在找当年藏起来的护灵物品。”
陈砚立刻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林晓说私塾当年有个‘灵脉守护箱’,里面装着柳静先生送的护灵铜片,火灾后就不见了。说不定沈氏夫妇的执念,就是要找到这个箱子。”
正说着,王婶提着菜篮子从小区里走出来,看见他们,立刻快步走过来:“你们可来了!今早的照片邪门得很,贴在2号楼门口,我家孙子凑过去看,突然就说‘奶奶,有个阿姨在叫我’!”
“孩子能看见残影?”苏晚突然问,指尖的淡白光轻轻贴近王婶的手腕——感知里“看”到一个小男孩的灵脉气息,比普通孩子更纯净,能隐约捕捉到残影的情绪。
王婶愣了一下,又点头:“可不是嘛!我家孙子从小就比别的孩子敏感,半夜总说‘看见透明的叔叔阿姨’,我还以为是瞎编的,现在看来是真的!”
陈砚眼睛一亮:“能不能让我们见见孩子?他可能能帮我们和沈氏夫妇沟通,知道他们在找什么。”
王婶爽快地答应:“走!孩子刚放暑假,在家写作业呢!”
跟着王婶往3号楼走,楼道里的墙面上还贴着褪色的“文明小区”标语,转角处的窗户旁,摆着几盆长势旺盛的绿萝。“这绿萝是沈太太当年种的品种。”王婶指着绿萝,“老住户都知道,沈太太爱养花,尤其是绿萝,说能净化空气,还能‘镇邪气’。”
苏晚的指尖轻轻碰了碰绿萝的叶子,感知里“看”到沈太太当年在私塾的窗台上种绿萝的场景,阳光洒在叶子上,沈先生在旁边看书,画面温暖得像幅旧画。“绿萝能吸收微弱的黑气,沈太太当年种它,其实是在守护私塾的灵脉。”她轻声说,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原来不管是人还是残影,守护的方式,都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里。
到了王婶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趴在茶几上写作业,看见他们进来,好奇地抬起头。“这是陈记者和苏姐姐,来帮咱们找照片的原因。”王婶摸了摸孙子的头,“小宝,你跟姐姐说说,今早看见的阿姨,长什么样?”
小宝放下笔,大眼睛眨了眨:“阿姨穿红色的旗袍,头发盘起来,发簪上有朵白色的花,她还跟我说‘帮我找个木盒子,里面有铜片’。”
“是护灵铜片!”陈砚立刻拿出手机,翻出护灵铜片的照片,“小宝,阿姨说的铜片,是不是长这样?”
小宝凑过去看了看,用力点头:“对!就是这个!阿姨还说,盒子在‘有很多书的地方’。”
“有很多书的地方?”苏晚皱起眉,突然想起档案里提到的“私塾藏书室”,“王婶,私塾的藏书室,现在在哪?”
王婶想了想:“好像就是现在的小区图书馆!当年私塾改建时,藏书室没被拆,后来就改成了图书馆,里面还留着不少当年的旧书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