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澎湃,上前一步,躬身应道:“是,老师!弟子定当竭尽全力。” 他的目光扫过实验台上那些冰冷的仪器和玉瓶,眼中已再无半分对传统丹药的敬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研究者面对课题时的专注与热忱。
“很好。”林可微微颔首,“分析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量化描述丹药炼制过程中的能量传递、物质转化与信息流转。”
她转向旁边一块空置的光幕,指尖灵光闪烁,迅速勾勒出复杂的符号与公式。
“首先,是能量利用率模型。定义输入总能量为E_in,包括药材蕴含的化学能、灵晶提供的激活能。有效输出能量为E_out,即最终被修士吸收利用的部分。那么能量利用率η = E_out / E_in。传统丹药的η值,根据刚才的分析,普遍低于0.25。”
光幕上出现了一个简洁的公式和惨不忍睹的数据条。
“其次,是‘丹毒’生成模型。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副反应产物。定义副反应速率常数k_side,它与反应温度T、压力P、催化剂浓度[Cat]以及灵力场强Ψ有关,即 k_side = f(T, P, [Cat], Ψ, …)。传统炼丹无法精确控制这些变量,导致k_side居高不下。”
更复杂的公式和变量关系图出现在光幕上,看得几名弟子眼花缭乱,却又拼命记忆理解。
“最后,是药力释放动力学模型。理想的丹药,其药力释放应该是一个平稳、可控的过程,可以用一级或零级动力学方程来描述。而传统丹药,”林可调出回气丹的灵气释放模拟曲线,那是一条剧烈波动的、带有多个尖锐峰值的混乱线条,“看,这是典型的爆发式释放,不仅浪费药力,更会对经脉造成冲击。”
光幕上,代表传统回气丹的曲线与一条平缓下降的理想曲线形成了鲜明对比。
“老……老师,”一个名叫陈晓的女弟子,怯生生地举手,她在算学上极有天赋,“这些模型……我们真的能建立起来吗?那些常数,那些函数关系……”
“问得好。”林可赞许地看了她一眼,“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实验测量与数据拟合。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对照实验,系统性地改变一个变量(如温度),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测量其对成丹品质(如能量利用率、丹毒含量)的影响,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个过程,称之为‘标定’。”
她说话间,那几只微型符文机械臂已经将最后几个零件安装到位。“物质成分分析仪”和“灵气能谱仪”同时发出了完成自检的柔和提示音。
“现在,进行第一次验证性实验。”林可目光扫过众人,“陆明,记录数据。陈晓,辅助计算。其他人,仔细观察。”
她取出一份标准的辟谷丹材料——几株常见的黄精草、些许灵谷米。没有使用丹炉,而是将材料分别放入“物质成分分析仪”的进料口。仪器启动,内部传来细微的粉碎、萃取声。光幕上实时显示着每一种原料的成分分析数据:纤维素、淀粉、灵质含量、杂质类型……
“传统丹方要求‘文武火交替淬炼三刻钟’,”林可一边操作一边解说,“这个过程,目的是去除水分、激发药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有效成分分解和杂质生成。我们现在跳过这个模糊过程,直接进行成分提纯。”
分析仪一侧的出口,流出了经过初步提纯的黄精草精华和灵谷米精华,是两种色泽纯净的粘稠液体。
“根据成分分析数据,计算最优混合比例。”林可下令。
陈晓立刻拿起一块计算符板,手指飞快划动,基于刚才测得的有效成分浓度,计算着能达到最佳能量配比混合方案。“老师,计算结果,黄精草精华与灵谷米精华按质量比7.2比92.8混合,预期能量结合效率最高。”
“执行。”
两种精华液在机械臂的精确控制下,按照计算出的比例注入一个透明的、铭刻着稳定符文的混合槽中。轻微震荡后,迅速形成均一的乳白色液体。
“关键步骤:能量封装与定型。”林可指向“灵气能谱仪”旁边的一个新装置——一个带有精密喷嘴和超声波震荡单元的“灵能雾化干燥塔”。“我们将混合液雾化成微米级液滴,同时在可控的惰性灵气氛围中瞬间干燥,形成规整的微球。这个过程,能耗远低于炼丹,且能最大限度保留有效成分,避免二次污染。”
乳白色的液体被吸入装置,片刻后,从底部收集器里流出的,不再是粗糙的丹丸,而是一堆色泽乳白、大小均匀、直径不足一毫米的细微颗粒。它们散发着柔和而纯净的灵气波动,看起来更像是某种工业品,而非丹药。
“这就是,学宫版的‘科学辟谷丹’初号样品。”林可用镊子夹起几颗,放入灵气能谱仪的探测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