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省发改委的办公室比林辰在青山县的宽敞许多,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半个省城。但林辰清楚,这里的暗流比县里更加汹涌。
第一天上班,他就感受到了微妙的气氛。同事们表面热情,眼神却带着审视与戒备。分管领导是个即将退休的老主任,态度不冷不热,显然对空降的年轻副手心存芥蒂。
“小林啊,先熟悉熟悉情况。”老主任递过一沓文件,“这些是近期重点项目,看看有什么想法。”
文件大多是些常规项目,但林辰敏锐地发现几个问题:有的重复建设,有的脱离实际,还有的明显偏向某些利益集团。
中午在食堂,几个年轻同事主动与他同桌。闲聊中,林辰了解到省发改委的复杂生态:派系林立,关系盘根错节,很多项目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在操控。
“林主任,听说您在青山县搞得风生水起?”一个年轻科长试探地问。
林辰谦虚道:“都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另一个女同事压低声音:“省里和县里不一样。这里啊,有时候做事不如会做人。”
这话中的暗示让林辰警醒。他感谢他们的提醒,但心中已有打算——既要会做人,更要会做事。
下午,叶瑾瑜来电:“怎么样?还适应吗?”
“正在熟悉情况。”林辰回答,“比想象中复杂。”
叶瑾瑜轻笑:“这才刚开始。晚上有个接待,你陪我参加。”
接待宴设在省城最高档的酒店。叶瑾瑜一袭深蓝套装,气质非凡,成为全场焦点。她从容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时而严肃讨论工作,时而风趣调节气氛。
林辰跟在她身边,学习省级层面的交际艺术。他注意到,叶瑾瑜对每个人的背景、喜好都了如指掌,谈话总能切中要害。
“这位是国土厅王副厅长。”叶瑾瑜为林辰引荐,“你们有个项目需要国土厅支持。”
王副厅长打量林辰:“年轻人很有为啊。不过省里的项目可比县里复杂得多。”
话中带刺,林辰不卑不亢地回应:“复杂才有挑战。还请王厅长多指导。”
叶瑾瑜适时插话:“老王,小林可是实干派。你在青山县看过的新城建设,就是他一手抓的。”
王副厅长态度稍缓:“哦?那个项目确实不错。”
宴会结束,叶瑾瑜送林辰回宿舍。车上,她点评今晚的表现:“整体不错,但对李处长可以更热情些。他管项目审批,很关键。”
林辰受教:“记住了。”
叶瑾瑜忽然问:“你和慕容晚晴还有联系吗?”
林辰一怔:“偶尔。怎么了?”
“她最近和省里某些人走得很近。”叶瑾瑜语气平淡,“提醒她注意分寸。省城不比地方,一举一动都有人看着。”
这个提醒让林辰心生感激。他知道,叶瑾瑜是在用她的方式保护他们。
第二天,林辰开始正式工作。他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的项目作为突破口——全省老旧小区改造。
这个项目资金需求大,见效慢,以往不太受重视。但林辰深知其民生意义,更看中其带动效应。
他亲自带队调研,走访了十几个小区,听取居民意见。发现主要问题不是资金,而是协调难度大——水电气网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
林辰创新性地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由发改委牵头,各部门协同推进,资金打包使用。这个方案得到基层欢迎,却遭到部门反对。
第一次协调会就火药味十足。电力公司代表首先发难:“我们的管网改造有自己的计划,不能打乱节奏。”
水务公司跟进:“而且资金打包,怎么确保专款专用?”
林辰冷静应对:“计划可以调整,关键是效率。资金使用可以建立共管账户,透明操作。”
双方争执不下,会议不欢而散。
当晚,林辰请教叶瑾瑜。她听后一笑:“典型的部门主义。你这样...”
她授意一番,林辰茅塞顿开。
第二天,林辰改变策略。他不再召开协调会,而是分别拜访各部门一把手,从他们的利益诉求出发,调整方案。
对电力公司,他承诺改造后电费收入增加;对水务公司,他保证项目带来政策优惠;对通信公司,他提出共享基础设施节省成本。
同时,他请叶瑾瑜出面,邀请分管副省长召开现场会,给项目站台。
软硬兼施下,各部门态度转变,方案顺利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成为省里标杆,林辰也站稳了脚跟。
项目成功后,林辰收到一个意外邀请——周明从拘留所寄来信,请求见面。
带着戒备,林辰来到看守所。周明瘦了不少,但眼神更加阴沉。
“林县长,不,林主任。”周明咧嘴一笑,“恭喜高升啊。”
林辰冷淡道:“有什么事直说。”
周明压低声音:“我想和你做笔交易。我知道郑国涛的很多秘密,包括‘影先生’的线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