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大楼坐落在省城新区的中心地带,高耸的玻璃幕墙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与果城市政府那种略显陈旧的庄重感截然不同。大楼内部宽敞明亮,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中央空调送风的微弱气息,行走其间的人们步履匆匆,神色间带着省直机关特有的矜持与效率。
林峰在组织部门办好手续,由一位副秘书长陪同,来到了位于十二楼的副主任办公室。办公室比他在果城的要宽敞许多,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省城的繁华景象,红木办公桌、真皮沙发、占据一整面墙的书柜,无不彰显着这个位置的份量。只是这空间里还缺少人气,显得有几分空旷和冷清。
副秘书长是个笑容可掬的中年人,简单介绍了一下办公室配置和楼层布局,便客气地告辞:“林主任,您先熟悉一下环境,委里主要领导今天上午有个紧急会议,下午应该会安排时间和您见面。”
“好的,麻烦秘书长了。”林峰微笑着将对方送到门口,态度谦和。
关上门,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城市噪音和林峰自己的呼吸声。他没有急于坐到那张象征权力的办公桌后,而是缓步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如织的车流和远处起伏的城市天际线。
心想:省城,果然气象不同。这里不再是单打独斗就能破局的地方,盘根错节的关系,更深的水,更隐蔽的规则。第一步,必须走得稳,看得清。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开始打量这间办公室。办公桌上已经摆放了一些基本的办公用品和一叠待阅的文件。他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份,是委里近期重点工作安排和人员分工的初步意见。他看得很快,眼神专注,大脑飞速运转,将这些信息与他之前掌握的情况进行比对分析。
心想:分管高技术产业和区域协调…都是热点,也是雷区。原来的马副主任调任后,这块肥缺多少人盯着,我空降过来,不知挡了多少人的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临近中午,办公室门被轻轻敲响。林峰说了声“请进”,门被推开,一个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精明干练的男子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叠整理好的文件夹。
“林主任,您好!我是办公厅综合二处的杨新民,委里暂时安排我负责协助您熟悉情况,处理日常事务。”男子微微躬身,语气恭敬而不卑微,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林峰打量了他一下,目光温和:“杨处长,辛苦了。初来乍到,很多情况不熟悉,以后还要多麻烦你。”
“林主任您太客气了,这是我分内的工作。”杨新民将文件夹轻轻放在办公桌上,“这是一些委里的基本情况介绍、近期主要文件汇编,还有您分管处室的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另外,委里在机关食堂设有小灶,您看是去食堂用餐,还是我让人给您送到办公室?”
“去食堂吧,”林峰站起身,语气随和,“正好也熟悉一下环境。”
心想:这个杨新民,眼神清正,举止得体,是办公厅安排的“标准配置”,可用,但未必能立刻引为心腹。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去食堂的路上,杨新民简要介绍着发改委的内部结构和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食堂设在三楼,环境整洁雅致,设有领导用餐区。林峰的出现吸引了不少目光,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着痕迹的打量。他面色如常,打了几个清淡的菜,找了个相对安静的位置坐下。杨新民本想陪同,被林峰以“你忙你的,不用管我”婉拒了。
刚吃了几口,一个熟悉的身影端着餐盘走了过来,声音带着一丝惊喜:“林峰?哦不,现在该叫林主任了!这么快就来报到了?”
林峰抬头,看到是夏灵。她今天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套装,少了几分做记者时的跳脱,多了几分沉稳,但眉眼间的灵动依旧。
“夏记者,这么巧。”林峰笑着示意她坐下,“以后在省城,还要靠你这个地头蛇多关照。”
“切,少来这套。”夏灵在他对面坐下,压低声音,带着调侃,“你现在可是省领导了,我一个小记者,哪敢关照您啊。不过说真的,你这一来,省城这潭水,怕是又要起波澜了。”她眨了眨眼,意有所指。
林峰不动声色地喝了口汤:“我就是个新兵,来学习的。倒是你,从果城调到省台,适应得怎么样?”
“还行吧,平台大了,机会多了,规矩也多了。”夏灵耸耸肩,“不过比在下面自在点。哎,跟你说个事,”她身体微微前倾,声音压得更低,“我们台里最近在策划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列报道,正好是你分管的领域,到时候说不定还要来采访你呢,林大主任可得给个面子。”
“支持媒体工作,是我们的责任嘛。”林峰官方地回应着,心里却是一动。心想:夏灵消息灵通,又是省台记者,这条线可以利用,但也要保持距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