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竞赛双料一等奖的余波,远比林长青预想的要更为汹涌和持久。红榜上的墨迹尚未干透,一股无形的浪潮,便已悄然涌向他这片刚刚展露出峥嵘的浅滩。
最先到来的是电话。家里的座机,开始在某些傍晚或周末,响起陌生的号码。起初是母亲接听,她听着电话那头客气而热络的自我介绍——“这里是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北京大学招生组您好”,往往会愣上好几秒,才有些手足无措地喊林长青来接电话。
电话里的声音,无一例外地充满了赞赏和期待。他们恭喜他取得的惊人成绩,称赞他在物理、化学上展现出的卓越天赋和深厚潜力。然后,谈话会自然而然地转向未来,转向大学的选择。
“林长青同学,我们清华的物理系和工程学科,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拥有最好的实验室和师资力量。我们非常期待你的加入。”清华的老师语气沉稳,带着百年学府固有的底气。
“长青同学,北大兼容并包,文理兼长。元培学院模式灵活,可以让你在充分了解各学科后,再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方向。我们觉得,这里自由的学术氛围,非常契合你的特质。”北大的老师则更侧重于理念的吸引和个性化的培养。
他们不仅口头邀请,还开出了实实在在的优厚条件:专业任选,这意味着他可以不受高考分数限制,直接进入最热门的院系;丰厚的奖学金,足以覆盖学费并提供优渥的生活保障;甚至承诺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提前接触科研项目的机会等等。
这些条件,对于任何一个高中生及其家庭而言,都堪称梦寐以求,是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橄榄枝。
林长青握着听筒,听着电话那头殷切的话语,心情却异常平静。他没有激动得语无伦次,也没有立刻做出任何承诺。他的回应,礼貌而克制,带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谢谢老师的看重,我会认真考虑。”
“感谢北大的邀请,这对我而言是极大的荣誉,我需要和家里人仔细商量一下。”
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弈者,面对送上门的巨大优势,依旧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稳坐钓鱼台。
父母在一旁听着,心情如同坐过山车。狂喜、骄傲、难以置信,最后都化作了对儿子这份远超同龄人冷静的惊叹和全然的支持。他们不懂那些复杂的专业名目,但他们相信儿子的判断。
“长青,你自己拿主意,爸妈都支持你。”父亲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话语简短,却重若千钧。
这股风也毫无意外地吹到了学校。班主任李老师的脸上,连日来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和红光。校长亲自找他谈了话,叮嘱一定要做好林长青同学的“后勤保障”和“思想工作”,希望他能选择最适合的学校,也为母校争光。
课间,林长青几乎成了动物园里的“珍稀动物”,被同学们或明或暗地注视着,议论着。羡慕、敬佩、好奇,各种目光交织在他身上。他依旧按部就班地学习,与苏雨晴讨论问题,仿佛那些纷至沓来的荣耀与诱惑,与他无关。
只有苏雨晴能察觉到,他平静外表下那细微的波澜。他偶尔会看着窗外沉思的时间更长,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划动的频率更高。
放学后,两人推着自行车,走在熟悉的林荫道上。冬日的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清华和北大……都很好。”苏雨晴轻声开口,打破了沉默。她的语气里没有嫉妒,只有为他高兴的纯粹,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他若去了北京,他们之间,会不会就此渐行渐远?
林长青听出了她话语深处的那一丝怅惘。他停下脚步,转头看向她。夕阳的金辉洒在她清丽的脸庞上,勾勒出一层柔和的光边。
“是很好。”他点了点头,目光沉静地迎上她带着询问的眼眸,“但选择哪里,不仅仅看学校本身。”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还要看,那里是否有我想深入探索的领域,是否有能支撑我下一步计划的资源,以及……”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一瞬,仿佛在确认什么,“……未来的可能性。”
他没有明说“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也没有点破那“未来的可能性”中是否包含她的存在。但苏雨晴从他的眼神里,读到了一种笃定的考量,一种将她纳入未来蓝图的、无声的确认。她的心,忽然就安定了下来。
“无论你选择哪所大学,”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唇边漾开一抹支持的笑意,“都有能力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出自己的光。”
她相信他,无关乎学校的光环,只关乎他这个人本身。
林长青看着她眼中毫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心中那片因选择而泛起的微澜,彻底平复。他笑了笑,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充盈心间。
“嗯。”他应了一声,推着自行车继续前行。
他知道,清华和北大抛来的橄榄枝,是对他过去努力的肯定,也是通往更广阔平台的通行证。但他不会被眼前的浮华迷惑。他的选择,必须服务于他更长远的规划——那个关于科技、关于帝国、关于星海的梦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