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总,认命吧。”王明阳劝我,“职场就是这样,起起落落很正常。”
我红着眼睛瞪他:“你说的轻松!这些人怎么办?老王怎么办?小李才刚买房,每个月要还贷款!小张老婆刚生孩子!”
王明阳不说话了。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留在办公室,看着墙上挂着的团队合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照片上大家笑得那么开心,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就物是人非。
我拿起手机,翻到通讯录里的一个名字——杨雨薇。犹豫再三,还是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好几声才接,背景音很嘈杂。
“陆总监?有事?”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冷静。
我把情况简单说了说,最后忍不住抱怨:“这也太不公平了!我们给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他们说拆就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职场没有公平,只有价值。你们的价值,可能已经到头了。”
我气得差点把手机扔了:“连你也这么说?”
“我说的是事实。”她语气平静,“公司的每个决定都是基于利益。如果你们不能持续创造价值,被优化是迟早的事。”
我哑口无言。
“不过,”她话锋一转,“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就看你能不能把握住了。”
挂了电话,我对着窗外发了很久的呆。杨雨薇的话虽然难听,但点醒了我。光抱怨没用,得想办法破局。
第二天,我召集全员开会。看着底下一个个垂头丧气的脸,我深吸一口气,说:“都打起精神来!还没到最后一刻呢!”
众人抬头看我,眼神里带着最后一丝希望。
“他们不是说我们成本高吗?那我们就证明我们值这个价!”我越说越激动,“从今天起,全员进入战时状态!我们要在一个月内,拿出一个让总部无法拒绝的新项目!”
小林弱弱地问:“陆哥,就一个月?来得及吗?”
“来不及也得来得及!”我一拍桌子,“不想散伙就都给我动起来!”
说干就干。我们兵分两路:一队由王明阳带队,继续维护现有系统,确保不出任何纰漏;另一队由我亲自带队,闭关开发新项目。
新项目方向是我苦思冥想了一晚上决定的——企业数字化培训平台。既然我们的办公系统这么成功,为什么不把经验打包成产品卖出去?
这个想法很大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从内部支持部门,转型成盈利部门。但风险越大,机会也越大。
接下来的日子,办公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只不过这次,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没有人抱怨加班,没有人计较得失,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在为部门的存亡而战。
我更是拼了命。白天要协调两个团队的工作,晚上要研究市场趋势,经常熬到凌晨。有次实在太累,直接在会议室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盖着小林的外套。
进展比想象中顺利。也许是被逼到绝境激发了潜能,我们只用了两周就完成了产品原型。又用了一周做了市场调研和商业计划书。
最后一周,我开始四处奔走,寻找愿意合作的试点企业。凭借我们之前的知名度,还真有几家公司表示感兴趣。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出幺蛾子了。
那天我正准备去见一个潜在客户,HR总监突然带着两个人闯进我办公室。
“陆总监,根据总部要求,我们来清点部门资产。”他面无表情地说。
我愣住了:“清点资产?为什么?”
“为接下来的部门调整做准备。”他示意手下开始登记电脑、打印机等设备。
我看着他们在办公室里指指点点,心里涌起一股屈辱感。这还没到最后时刻呢,就这么迫不及待了?
“等等!”我拦住他们,“这些设备我们还在用,不能清点。”
HR总监皱眉:“这是总部的命令...”
“我不管是谁的命令!”我提高声音,“只要我还是创新中心的总监,这里就我说了算!”
对峙中,办公室的门开了,王明阳带着全部门的人站在外面,个个表情坚定。
HR总监见状,只好悻悻离开:“希望你们不要后悔。”
人走后,小林担心地问:“陆哥,这么硬刚会不会不太好?”
我咬牙道:“都这时候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话虽这么说,但我知道,我们和时间赛跑的速度必须加快了。
距离最后期限只剩三天时,我们终于搞定了一家试点企业——腾达集团,就是之前合作过的那个大客户。陈总看在老交情上,同意试用我们的培训平台。
但光有一个试点还不够,我们需要更多案例来证明这个项目的价值。
就在我一筹莫展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
那天我正对着电脑发愁,前台说有人找我。出来一看,居然是之前来采访过我们的央视记者。
“陆总监,听说你们最近遇到点困难?”她笑着问。
我惊讶不已:“您怎么知道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