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的课程作业,是一份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图书馆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文档。当米小圈在课程群里看到随机分组的名单时,心里咯噔一下。他的组员包括:话不多但做事极其细致的刘洋,急性子且主意多的王浩,还有一个不太熟悉的女生——周敏,以及一个几乎没在课堂上发过言的男生——张轩。
第一次小组讨论约在周三晚上的公共讨论区。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王浩率先打破了沉默,挥舞着手机里不知从哪找来的类似系统截图,滔滔不绝地阐述着他的“宏大构想”,恨不得直接做出个成品。
“咱们得有个酷炫的封面,功能要全,预约、借阅、逾期提醒都得有,最好还能推荐书籍……”王浩语速飞快。
刘洋默默听着,然后在笔记本上列出了几个核心模块,冷静地提醒:“时间有限,得先确定核心需求和边界,贪多嚼不烂。”
周敏则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应该先统一一下文档的格式和工具?比如用Markdown还是Word?”
而张轩,只是低着头,偶尔在纸上写写画画,几乎不参与讨论。
米小圈看着这一幕,仿佛看到了一个小型社会的缩影。他深吸一口气,尝试扮演协调者的角色:“王浩的想法很有启发性,刘洋的提醒也很关键。我们是不是可以先投票确定最核心的五个功能?然后分工,每个人负责一部分的需求细化和流程图?”
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经过一番拉扯,他们最终确定了借还书、查询、预约、用户管理和逾期处理五个核心模块。分工时,又遇到了问题。王浩想负责“用户管理”,觉得能设计权限系统比较酷;刘洋倾向于逻辑清晰的“借还书”模块;周敏主动请缨负责相对规范的“查询”部分。
轮到“逾期处理”这个有些繁琐、需要设计各种规则和通知逻辑的模块时,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依旧沉默的张轩。
张轩抬起头,嘴唇动了动,声音很轻:“我……我可以试试。”
王浩皱了皱眉,似乎想说什么,被米小圈用眼神制止了。
初步分工就这样在一种不算融洽但总算推进的气氛中定了下来。大家约定了三天后提交各自部分的初稿。
接下来的几天,米小圈在完成自己负责的“预约”模块时,才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挑战。他需要在微信群里不断同步进度,提醒截止时间。王浩时不时会抛出一些天马行空的新想法,打乱原有的规划;刘洋则严谨得近乎苛刻,对每个流程细节反复推敲;周敏虽然按时提交了内容,但格式和细致程度与刘洋的相比差距明显。
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张轩。截止时间前夜,他依旧没有任何动静。在群里@他也没有回复。
“我就知道他不靠谱!”王浩在宿舍里抱怨,“到时候我们替他擦屁股吗?”
米小圈心里也有些没底,但还是说:“再等等看,也许他遇到什么困难了。”
第二天下午,就在大家几乎不抱希望,开始讨论如何分摊张轩那部分工作时,他终于在群里上传了一个文档。点开一看,内容虽然简单,逻辑也有些混乱,但确实包含了逾期规则、罚款计算和通知方式等基本要素,甚至手绘了几张简单的示意图。
米小圈私下问了他一句:“还好吗?昨天联系不上你。”
过了很久,张轩才回复:“不好意思,电脑坏了,去网吧弄的。”
整合阶段才是真正的考验。每个人的写作风格、细致程度、甚至用的绘图工具都不一致。刘洋的部分逻辑严谨但文字晦涩;王浩的部分充满创意但细节缺失;周敏的部分中规中矩;张轩的部分则显得过于简略。
争吵和磨合不可避免。
“这个流程图根本不符合规范!”刘洋指着王浩画的一个跳跃性很强的图。
“规范是死的,人是活的,能看懂不就行了?”王浩不服。
“用户密码强度要求这里没写清楚。”周敏小声补充。
张轩则对大家对他部分的修改建议,只是沉默地接受,很少辩解。
作为协调者,米小圈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他一边肯定每个人的付出,一边引导大家求同存异。他建议刘洋帮忙统一流程图规范,劝说王浩补充必要的细节,帮助周敏润色文字,也将大家修改后的部分耐心解释给张轩听,询问他的意见。
这个过程漫长而折磨人,但当最终一份格式统一、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文档呈现在眼前时,所有组员都松了一口气,甚至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革命情谊”。
“虽然过程曲折,但结果还行。”刘洋推了推眼镜,难得地评价了一句。
“下次分组,咱们还一起啊!”王浩又开始乐观起来。
周敏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张轩虽然没说话,但也轻轻点了点头。
这次小组作业,米小圈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A-”的分数。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团队合作远不是简单的1+1=2。它需要明确的分工,更需要有效的沟通、相互的包容和适时的妥协。他看到了不同性格的闪光点——刘洋的严谨、王浩的活跃、周敏的细致,甚至张轩在困境下的努力。他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最初的无所适从,到后来能尝试引导团队,化解矛盾。
这堂名为“小组作业”的实践课,让他们在磨合中初步领略了未来职场中不可或缺的协作之道。这份经历,或许比文档本身,更加珍贵。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38xs.com)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