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馆顶灯洒下明亮却略显冷硬的光线,将队员们挥洒的汗珠映照得晶莹剔透。训练结束的哨声早已吹响,空气中弥漫着疲惫却满足的气息。队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拉伸、放松,或是讨论着刚才练习中的得失。
星野晴独自坐在场边的长凳上,面前摊开着那块曾被西谷撞飞的数据板。散落的纸张早已被她重新整理、按顺序夹好。此刻,她正低着头,笔尖在记录纸上快速而稳定地移动,发出沙沙的轻响。她的神情专注,仿佛周遭的喧嚣都成了模糊的背景音。
她正在整理今天的训练报告。
这份报告不同于简单的训练日志。晴将今天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攻防转换、每一个队员的表现,都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归类。她在纸上绘制了简单的球场示意图,标注了不同队员的跑动热区;她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区分了发球、一传、二传、扣球、拦网和防守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她甚至记录了关键球处理时的队员选择和心理状态。
她的目光最终停留在关于影山飞雄和日向翔阳的那几页记录上。指尖轻轻划过那些冰冷的数字和简短的评语:【托球速度:A+(极快),落点精度:A(极佳),与攻手配合度:C(冲突)】;【起跳高度:A(优秀),扣球力量:B+(良好),控球精度:D(失误)】。
冲突……失误……
晴的笔尖悬停在“配合度:C(冲突)”那一栏上方。冲突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翔阳跟不上影山的速度吗?或者,影山那种不顾一切追求极限的托球方式,本身就在制造冲突?
她回想起影山托出那记炮弹般快球时,指尖在触球瞬间那几乎难以察觉的、极其细微的颤动。那颤动的时间极其短暂,或许只有零点几秒,但在晴高度集中的观察下,却清晰得如同慢镜头回放。那颤动并非犹豫,更像是一种……力量爆发到极致边缘时,身体本能产生的、难以完全控制的余震。
紧接着,她又回想起翔阳在最高点挥臂时,那因为球速过快、力量过猛而出现的瞬间迟滞和角度失控。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般闪过晴的脑海。
她迅速翻到报告的最后空白页,拿起笔,开始快速书写。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分析性的总结:
【影山飞雄观察报告 - 关键点分析】
? 托球特点: 追求极致速度与精度,落点控制极佳,但力量输出常处于临界点,触球瞬间指尖有0.2秒左右的细微颤动,可能影响球出手瞬间的绝对稳定。
? 与日向翔阳配合问题: 并非单纯的速度不匹配。影山追求极限的托球,要求攻手必须在绝对精确的时机触球。翔阳起跳迅猛,但最高点捕捉能力不稳定,且面对高速球时手腕控球精度不足。
? 潜在解决方案(待验证):
1. 影山需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略微提升托球的稳定性(控制力量临界点,减少指尖颤动)。
2. 翔阳需强化对自身最高点的感知和捕捉能力(建议增加无球摸高练习,强化肌肉记忆)。
3. 两人需建立更明确的“最高点”信号(如影山托球瞬间的呼气声、眼神或微小肢体语言)。
写到这里,晴在“影山需在追求速度的同时,略微提升托球的稳定性(控制力量临界点,减少指尖颤动)”这句话下面,用红笔轻轻划了一道线,并在旁边空白处,画了一个小小的、向上的箭头,旁边标注:【稳定性提升 ≈ 0.2秒颤动消除 → 日向最高点捕捉成功率↑?】
这只是一个基于观察的假设,还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但晴觉得,这或许是解开两人冲突症结的一个关键点。她将这份分析报告小心地夹在数据板的最前面。
队员们陆续开始收拾东西离开。影山飞雄是最后一个还在场上的。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立刻去更衣室,而是独自一人留在场地里,对着墙壁练习托球。他的动作依旧标准而有力,排球撞击墙壁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砰、砰”声,在空旷的体育馆里回荡,带着一种近乎固执的韵律。
晴整理好自己的东西,拿起数据板,准备离开。经过影山练习的区域时,她脚步微顿。影山背对着她,专注地对着墙壁托球,汗水顺着他的脖颈滑落,浸湿了后背的队服。
晴的目光落在影山微微颤抖的指尖上——那是每一次发力托球后,力量释放不完全留下的细微余震。和她观察到的“0.2秒颤动”如出一辙。
她沉默了几秒,然后轻轻地将手中的数据板放在了场边长凳的边缘,那份关于他的分析报告正好朝上。她没有说话,也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转身,走出了体育馆。
“砰!砰!砰!”
影山又连续托了十几个球,才停下来喘了口气。他抬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准备去拿放在场边的水壶。转身时,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长凳。
那块硬质的数据板静静地躺在那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