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乌野”——素描本上那幅由影山飞雄笨拙却真挚的笔触和星野晴精密的数据路线共同勾勒出的蓝图,像一粒火种,落在了病房略显清冷的空气中,悄然驱散了因东峰旭伤退而笼罩的阴霾。
它不仅仅是一套战术,更是一种宣言,一种在绝境中破茧重生的决心。
这份决心,最为炽热地燃烧在病床上那个蓝眸少年的心底。
自那天起,影山飞雄的复健训练,进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轨道。
如果说之前的刻苦还带着伤病患者固有的忍耐与坚持,那么现在,则完全变成了战士冲锋般的搏命。
那种迫切,不再仅仅源于对排球本身的热爱,更背负上了对无法并肩作战的前辈的承诺,对在赛场上苦苦支撑的队友的责任,以及……
对那个在素描本上被他郑重画下符号、并与之共同描绘未来的人的一种无声的誓言。
每日的康复课程,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小林康复师设计的每一项训练,影山不再只是“完成”,而是“榨干”。
角度、次数、持续时间,他永远要求比标准更高、更狠。
被动屈膝时,当角度增加带来的韧带撕裂感尖锐袭来,他会死死咬住护齿,额头上青筋暴起,汗水瞬间浸透康复服,却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再……来!”
晴几乎全程陪同。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记录数据和递水的旁观者。
她将父亲那套分析系统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了康复领域,用平板电脑的高清摄像头记录影山每一个动作的细微角度和肌肉发力模式,与系统内储存的理想康复模型进行实时比对。
“影山君,左腿腘绳肌群激活不足,代偿过多,会加重膝关节压力。”
晴指着屏幕上肌肉热力图的差异,声音冷静得像在分析比赛录像,“尝试将意识集中在臀部发力,而不是大腿后侧。”
影山闭着眼,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依言调整。
几次失败的颤抖后,他终于找到了那种微妙的发力感,动作的稳定性和效率立刻提升。
他睁开眼,有些诧异地瞥了晴一眼,冰蓝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信服。
数据分析,竟然连肌肉的“偷懒”都能抓住。
为了强化核心和平衡感,影山需要在平衡垫上完成各种静态保持和动态移动。
这对膝盖的稳定性和周围肌群是极大的考验。
他常常因为力量不支或控制不稳而重重摔倒在厚厚的保护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每次摔倒,他都一言不发,只是用手臂撑起身体,抹一把脸上的汗,在小林康复师“休息一下”的劝阻声中,再次沉默地站上平衡垫,眼神凶狠得像要把它瞪穿。
晴就在一旁,默默地计数,记录他每次保持的时间,分析他摔倒前身体倾斜的角度和重心偏移的趋势,然后给出调整建议:“重心稍微靠后一点,脚趾抓地更用力些。”
她从不说什么“慢慢来”或“别着急”之类的空话,她的建议永远具体、精准,直指问题核心。这种专业和冷静,反而成了影山最好的镇定剂。
最折磨人的,是水下跑步机训练。水的浮力减轻了膝盖的负重,但阻力却加大了运动的难度。
影山需要在齐胸深的水中,模拟跑步动作,重新建立正确的步态和发力记忆。
水花激烈地溅起,他的每一次抬腿、蹬伸都异常艰难,呼吸粗重得像破旧的风箱。
水雾模糊了视线,但他脑海中却无比清晰地模拟着球场上的奔跑、急停、起跳。
那种灵魂渴望着驰骋,身体却被禁锢在水中的落差,几乎要将人逼疯。
每当这时,晴会蹲在池边,平板电脑上显示着水下摄像机捕捉到的他腿部动作的慢放画面。
“右腿蹬伸角度不够,发力不连贯,”她的声音透过水声传来,依旧清晰,“想象你在场上追击一个高球,需要瞬间的爆发力。”
影山在水中猛地一蹬腿,水花四溅。
他想象着日向那个单细胞跑出的离谱路线,想象着球场上需要他瞬间启动的时刻。
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驱动着他,动作竟然真的协调了不少。
日复一日,复健室里的空气都仿佛浸透了汗水的咸涩和坚持的重量。
影山的膝盖活动度在痛苦中一点点增加,肌肉力量在疲惫中一丝丝恢复。
晴的数据板上,记录着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被动屈膝角度从75度到78度,再到81度;单腿站立时间从15秒到28秒;水下跑步的步态对称性从65%提升到78%……
这些冰冷的数字,在晴和影山眼中,却比任何奖杯都更加滚烫,因为它们代表着通向赛场的、一寸寸被血汗铺就的道路。
然而,进步并非一帆风顺。
身体有它的极限和反复。
某天下午,在一次尝试突破85度被动屈膝时,由于肌肉过度疲劳,影山的膝盖在角度增加到83度左右时,突然传来一阵前所未有的、尖锐的刺痛,伴随着明显的无力感,让他瞬间脱力,险些从康复床上滑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