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老旧窗户上的薄雾,在布满划痕的木质餐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空气里弥漫着白米粥淡淡的香气,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生机。
林建国起得比往常更早,蜡黄的脸色似乎透出了一丝久违的红润,连平日里总是微蹙的眉头也舒展了些。
他笨拙地将一碗熬得恰到好处的米粥、一碟咸菜和一个煮鸡蛋推到林砚面前,眼神里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几乎不敢置信的希冀。
“多吃点,今天……不是要去参加那个比赛吗?”林建国的声音有些沙哑,却不再是以往那种疲惫的麻木。
昨夜那首《游子吟》像一剂温润的良药,悄然滋润了他干涸已久的心田。
他虽然依旧不明白儿子身上发生了什么,但那首诗里蕴含的至诚至孝,以及儿子眼中前所未有的沉静与力量,让他选择相信。
相信儿子口中的“会好起来”,不仅仅是一句空话。
“嗯,市里的青年文创大赛。”林砚接过碗筷,感受着碗壁传来的温暖。
父亲细微的变化让他心生宽慰。
文道之力,润物无声,能撼动天地,亦能温暖人心。
“只是初赛,现场创作一篇文章而已,不用担心。”
他的语气平和,仿佛只是去参加一场普通的测验。
但林建国知道,这个“文创大赛”非同小可。
往年也有文科生参加,但大多沦为武科生展示“武道感悟”或“战斗纪实”的陪衬,真正的文化创作备受冷落,可不知为何,看着儿子平静的脸,林建国心里却莫名地踏实。
“好,好……注意安全。”林建国最终只是重复着这句朴素的话,目送着儿子背上那个洗得发白的书包,身影消失在楼道尽头。
阳光照进屋内,他似乎觉得,这间昏暗老旧的屋子,也亮堂了不少。
市文化中心礼堂,人头攒动。
一年一度的青年文创大赛,算是本市教育界的一场不大不小的盛事。
礼堂布置得颇具气势,横幅高悬,灯光聚焦在中央的演讲台上。
台下前排就坐的是市里的教育官员、文化名流以及几所重点高中的校长,后排和两侧则挤满了参赛的学生和前来观摩的人群。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气氛似乎更加微妙。
因为林砚。
短短两天,关于这个文科生的事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小范围传开:文庙钟鸣、古文课惊现《师说》、训练馆诗剑败武科生……每一个消息都足以引起轰动,更何况它们集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
此刻,林砚的出现,立刻吸引了全场大半的目光。
有好奇,有审视,有期待,也有不加掩饰的质疑和敌意。
“看,就是他,林砚!”
“看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嘛,瘦瘦弱弱的。”
“听说他念诗能打架?吹的吧?”
“哼,装神弄鬼,今天这文创大赛,比的可是真才实学,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样!”一个穿着华丽武道服、神色倨傲的青年冷哼道。
他是本市另一所重点高中“振华武院”的尖子生,名叫雷烈,以家传的“奔雷手”小有名气,也是本届比赛武科生中的夺冠热门之一。
林砚对周围的议论充耳不闻,在签到处领了号码牌,找了个不起眼的角落坐下,闭目养神。
他的心神沉入脑海中的【文明图鉴】。
三颗星辰——代表浩然正气的文天祥星,代表潇洒剑意的李白星,以及代表师道尊严、光芒愈发璀璨的韩愈星,正缓缓旋转,洒下温润的光辉,滋养着他的精神。
他能感觉到,自己的文气又浑厚了几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也愈发清晰。
他甚至能“听”到前排几位评委低声交谈的内容。
“……就是这个学生?看起来倒是挺沉静。”
“沉静?我看是故弄玄虚!文科生不好好钻研服务技能,搞这些歪门邪道!”
“王局长,话不能这么说,文庙异动是事实,郑涛老师的报告你也看了……”
“再看看,再看看,比赛见真章!”
评委席上的暗流涌动,也反映了当下社会对“文”与“武”的普遍态度。
林砚嘴角微不可察地扬起一丝弧度,看来,今天这场“比赛”,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比赛。
这是一次亮相,一次宣言,也是一次对现有秩序的试探性冲击。
比赛规则很简单:现场抽取一个主题,限时一小时内完成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随后当场诵读,由评委打分。主题的设定,往往偏向于歌颂武道精神、强者为尊或城市发展,对文科生极不友好。
当主持人从密封的信封中抽出本次比赛的主题时,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哗然。
主题只有四个字——“少年与未来”。
这个主题看似宽泛,实则极其刁钻。
若写少年励志练武,保卫城市,则落入俗套,难出新意;若写其他,又极易被批评为“空洞无力”、“不切实际”。尤其是对文科生而言,几乎是无从下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