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转瞬即逝。
林砚在星辉学院的单人宿舍中,度过了抵达省城后的最初几日,他并未急于探索这座闻名遐迩的学府,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静修和适应。
宿舍周围环境清幽,灵气充沛,远胜江城,他每夜依旧通过冥想,感应并接引微弱的星辰之力,结合学院内浓郁的灵气,文气的修炼进展颇为顺利,那层突破的瓶颈似乎越来越薄。
同时,他也通过宿舍内配备的学院内部网络,查阅了关于江南文会以及星辉学院各院系的基本信息。
文会历史悠久,是江南行省文坛的盛事,每三年举办一次,由星辉学院文学院牵头,旨在交流学术、展示成果、发掘人才。
届时,不仅有名宿讲学、青年学子论文答辩,还有传统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交流环节,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对于林砚而言,这既是展示“文气”、传播理念的绝佳平台,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可以预见,无数双眼睛将盯着他这个“空降”的、备受争议的“文道奇才”。
文会前夜,顾青源院长特意派人送来了一套崭新的、带有星辉学院徽记的文士服,并附言勉励,期望他明日能有上佳表现。
这份关怀,让林砚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也明白自己肩上的期望。
翌日,清晨。
星辉学院大礼堂内外,张灯结彩,人流如织。来自江南各地文教界的名流、各大学府的教授、杰出的青年学子,以及省城各大媒体的记者,汇聚一堂,气氛庄重而热烈。
林砚身着合体的文士服,青衫磊落,更衬得他面容清俊,气质沉静,他在文院助教的引导下,步入恢宏的大礼堂。
礼堂内座无虚席,前方是高高的主席台,台上就坐的都是文坛泰斗和学院高层,顾青源院长赫然在列。
台下前排是贵宾席,后面则是各学院学子席位。
林砚的出现,立刻吸引了不少目光,他被安排在了文学院区域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这显然是一种特别的优待,也让他更加显眼。窃窃私语声在周围响起。
“看,那就是林砚?”
“从江城来的那个?听说很年轻,果然如此。”
“顾院长亲自邀请的,不知道有何过人之处?”
“哼,哗众取宠罢了,擂台论道?文气?我看是故弄玄虚!” 一个不和谐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来自武道院区域的几个学生,眼神带着挑衅。
显然,张狂的拥趸已经将敌意带到了这里。
林砚对此置若罔闻,安然入座,目光平静地扫过会场,感受着这浓厚的文化氛围。
他能察觉到,会场中弥漫着多种多样的精神气息,有浩然正气,有书卷之气,也有锐利的才气,当然,也混杂着一些质疑、嫉妒乃至敌意的波动。
文会正式开始。
首先是学院领导和省里文教官员致辞,内容无非是勉励学术,弘扬文化,随后,便是重头戏——名宿讲学和青年学子论文答辩。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上台,或讲解经学奥义,或阐述史学新见,引经据典,功底深厚,台下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然而,在林砚听来,这些学问虽扎实,却大多局限于考据训诂,或是对现有武道文明框架下的文史进行阐释,缺乏一种开拓性的思想和直指本源的洞见。
这让他更加确信,自己带来的华夏文明智慧,在这个世界具有独特的价值。
论文答辩环节,一些优秀的文学院学子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文学评论、历史考据、哲学思辨等多个领域,不乏真知灼见。
但整体而言,依旧未能脱离现有的学术范式。
时间流逝,会场的气氛在庄重中隐隐透出一丝沉闷,许多人都期待着,那位传说中的林砚,何时会登场?又会带来怎样的表现?
终于,在一位学子关于“古代武道诗词中的意象分析”的论文答辩结束后,主席台上的顾青源院长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温和却清晰地传遍每个角落:
“诸位,学术之道,贵在交流,亦贵在创新。今日文会,有幸邀请到一位特殊的年轻才俊,他来自江城,虽年少,却于文道一途,别有会心,更曾于江城擂台,以文会武,论道扬义,令人耳目一新。下面,有请林砚小友,为大家分享其心得。”
刹那间,所有的目光,如同聚光灯一般,齐刷刷地聚焦到了林砚身上,期待、好奇、审视、质疑……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林砚深吸一口气,体内文气自然流转,浩然正气护持心神,让他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他站起身,步履从容地走向演讲台。
步伐沉稳,不见丝毫紧张。
站在演讲台前,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道锐利的目光,林砚微微躬身行礼,然后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众人,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并不洪亮,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和安抚力,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晚辈林砚,江城后学,今日有幸得顾院长及诸位前辈厚爱,在此盛会,分享些许浅见,惶恐之至。若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