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傅云逸的秘密会晤,如同一剂强心针,为林砚的文道复兴之路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也带来了更加清晰的战略方向。
然而,林砚深知,高层的支持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庇护,也意味着更深地卷入帝国错综复杂的权力漩涡。
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扎实地走好每一步。
返回星辉学院后,林砚并未张扬,甚至对苏沐清、韩立等亲近好友也未提及听潮轩之行的细节,只是将那份沉甸甸的“紫云令”妥善收藏。
他明白,这份来自帝国文教顶峰的认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某些敌对势力更加忌惮和针对的靶子。
低调发展,积蓄力量,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他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紧凑而有条理。
清晨的修炼,他更加注重根基的夯实,在小聚灵阵和星辰之力的双重辅助下,他的文气日益精纯浑厚,那层突破的瓶颈越来越薄。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量的积累,而是开始尝试将四种核心意境——浩然正气、潇洒剑意、师道尊严、少年朝气——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
他隐隐感觉到,当这四种意境真正圆融一体时,他的文气将发生质的飞跃,或许能凝聚成一种全新的、更高级的力量形态。
同时,他也开始有意识地将从武道院、灵纹院学到的能量运行技巧和结构知识,融入文气的运用中,使得文气在实战中的变化更加精妙,威力也潜移默化地提升。
上午的理论研究,他借助“紫云令”的权限,开始有选择地进入星辉学院乃至省城官方藏书阁中那些寻常学子无法接触的“秘藏区”。
这里收藏着大量关于灵潮复苏历史的隐秘档案、古代遗迹的发掘报告、乃至一些被列为禁忌或被视为无用的上古残卷。
林砚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结合脑海中的华夏文明智慧进行比对分析,他越来越确信,这个世界的文明断层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秘密,可能与一场波及全球的灾难性事件有关,而华夏文明的某些核心智慧,或许是补全甚至超越当前文明形态的关键。
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这些发现,并尝试用这个世界能够理解的语言,撰写一些关于“文明演进”、“社会治理”、“心性修养”的纲领性文章,作为未来更广泛传播的理论基础。
下午的实践与交流,他投入了更多精力,在文学院内部的“文道研讨班”,他不再局限于基础的心法传授,而是开始引入更具深度的内容。
他选取华夏经典中的精华篇章,比如《大学》首章、《道德经》选段等,结合当前世道,深入浅出地讲解“格物致知”、“修身齐家”、“道法自然”等核心思想,引导学子们进行思辨和讨论。
孙晓等核心成员进步神速,不仅文气根基日益稳固,思维方式和精神境界也发生了显着变化,成为了文道在星辉学院内部坚定的拥护者和传播者。
这个小圈子的向心力和影响力,在悄然扩大。
与灵纹院韩立的合作也更加深入,两人共同研究那叠古老手稿,进展喜人。
在韩立扎实的灵纹功底和林砚独特的文化视角下,他们成功复原出了另一种基础阵法——“清心宁神阵”。
此阵能小范围净化杂念,稳定心神,对文气修炼和深度思考有极佳的辅助效果,林砚将简化版的阵法在研讨班小范围试用,效果显着,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韩立对林砚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几乎成了形影不离的研究伙伴。
与苏沐清的交往,则多了一层微妙的默契。
苏沐清似乎察觉到了林砚身上某种难以言喻的变化,变得更加沉静和内敛,但她并未多问,只是在武道修行和林砚可能遇到的麻烦上,提供了更多不着痕迹的帮助。
两人时常交流修行心得,苏沐清对林砚那种以“意”驭“气”的战斗方式很感兴趣,而林砚也从苏沐清那里了解到更多关于帝国世家、军方派系以及边境异动的隐秘信息。
这种互补的交流,让彼此都获益良多。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林砚的迅速崛起和文道研讨班的影响扩大,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和观念。
首先发难的是文学院内部一些思想保守、崇尚考据训诂的老派学者。
他们无法接受林砚这套“离经叛道”的理论体系,认为其空疏无用,蛊惑人心,甚至联名向顾青源院长施压,要求取缔“非正统”的研讨班。
顾青源院长顶住了压力,以“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为由予以回绝,但内部的杂音始终存在。
更直接的威胁来自外部,北辰大学方面,赵乾道心受创,闭关不出,但北辰大学并未就此罢休。
他们联合了省内几个同样崇尚武力、对文道复兴抱有敌意的武道学院和世家,开始在学术层面和舆论上对林砚进行围剿。
他们发表文章,抨击“文气”是歪门邪道,质疑林砚的学术背景,甚至散布谣言,污蔑林砚与某些“境外势力”有牵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