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的梧桐巷,晨光裹着槐花香钻进文渊书坊时,苏晚正趴在柜台上核对文创生产清单。米白色光线落在纸页上,“京华遇巷”帆布包的设计图格外清晰——正面故宫角楼飞檐缀着金线,背面忆槐亭木柱绕着淡青槐叶,中间连接南北的细线,用的是老戏台楹联同款墨色。
“苏晚姐,帆布包打样到了!”夏冉抱着快递箱冲进书坊,帆布鞋的“哒哒”声还没散,就撕开胶带。浅灰色布料上,角楼与槐亭图案泛着柔光,金线纹路触感细腻。苏晚翻到内侧,夏冉缝的小标签印着“梧桐巷·2024春”,还有行小字:“每一个包都藏着一条老巷的故事”。“厂家啥时候能批量生产?南京文创店等着上架呢。”
“昨天确认过,下周一开工,十天能做五千个,赶得上‘文化之旅’预售。”夏冉翻着手机,“赵经理还问能不能多做两百个样品,放天津文创店展示,也给王爷爷二胡表演当伴手礼。”苏晚点头,在清单“帆布包”栏添上“追加200个样品”,刚落笔,快递员就抱着导游手册和明信片的纸箱来了。
牛皮纸封面的导游手册触感粗糙,首页是苏晚写的《致梧桐巷的访客》,满是烟火气;“梧桐巷十二时辰”明信片用了哑光纸,卯时书坊晨露、午时戏台暖阳、亥时亭畔灯笼,每一张都像从老巷时光里裁下的。苏晚拿起酉时老面馆的明信片,吴叔端着荠菜馄饨,蒸汽晕成白雾:“陈姐说预售下周三上线,这些周边要跟着推,预订就送明信片。”
两人清点时,林澈抱着电脑进来,屏幕是“梧桐巷文化之旅”预售页面初稿:“‘一日闲游’含戏台观演、书坊晒书、面馆餐,一百二十八元;‘三日深度体验’多了夜宿老院、忆槐夜话、老物件修复,三百九十八元。”苏晚指着“三日游”住宿介绍:“加李奶奶和周爷爷院子的照片,老物件修复要注明是跟孙爷爷学修收音机,他的手艺是招牌。”林澈立刻标注:“陈姐还说预售当天要直播,实时展示线路亮点,张奶奶教剪纸、王爷爷拉二胡,能吸引预订。”
“我负责拍摄,还能展示文创!”夏冉举着明信片,“苏晚姐你讲巷里故事,王爷爷和张奶奶出镜,肯定有感染力。”话音刚落,王爷爷拎着二胡布袋子走进来,看见帆布包和明信片眼睛一亮:“这就是夏丫头的设计?真好看!天津文创店老板说,表演场地放店门口小广场,还会摆咱们的文创。”
苏晚倒了杯桂花茶递过去:“您二胡曲准备咋样?天津观众可能爱听《茉莉花》《无锡景》这类江南小调。”王爷爷抿了口茶:“早准备好了!每天在忆槐亭练,孙丫头还帮我录音改细节。我还写了段《忆槐亭》独奏,想在天津首演,让更多人知道亭儿的故事。”说着就拿出二胡,坐在藤椅上调试,轻柔旋律立刻漫开——开头像槐叶沙沙,中间是孩童追闹的欢快,结尾归于月光洒亭的平静。夏冉赶紧录下来:“剪进宣传视频,配着忆槐亭画面,肯定打动人。”
王爷爷放下二胡:“我还想在表演上教大家拉两句二胡,让他们感受民乐魅力。”“这主意好!”苏晚刚应下,张奶奶就提着竹篮进来,里面是新剪的剪纸——小巧槐花、精致忆槐亭,还有“京华遇巷”窗花,角楼与亭儿相映成趣。“给天津表演准备的,每个剪纸后面都写了巷里故事,比如忆槐亭槐树的年岁,角楼和老房子的区别。”张奶奶拿起窗花,“我还剪了些小槐花,贴游客房间里,也跟巷里姐妹说好,‘文化之旅’开始后,每天在忆槐亭教剪纸,保证大家都能学会剪槐花。”
苏晚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陈姐:“预售页面过审了,下周三上午十点上线!宣传视频里王爷爷的二胡曲和夏冉的拍摄都好,肯定能吸引预订。下周二下午直播彩排,你和王爷爷、张奶奶都来,咱们走一遍流程。”“没问题,文创和体验项目都确认好了。”苏晚补充,“南京文创店准备上架帆布包,天津表演也安排了,到时候能互相宣传。”
挂了电话,林澈记下班彩排时间,夏冉整理直播素材,王爷爷和张奶奶讨论着直播内容——一个想拉《茉莉花》,一个想教剪槐花。中午,吴叔拿着新菜单来书坊:“除了荠菜馄饨、酱鸭、桂花糖芋苗,还加了笋干烧肉、清蒸鲈鱼、炒青菜,都是家常菜。我还准备了儿童套餐,小馄饨、炸薯条、水果沙拉,带孩子的游客也能吃好。”“您想得真周到!预售上线后游客可能多,得提前备食材。”吴叔拍胸脯:“早跟菜市场订了,每天送新鲜的,保证大家吃热乎的。”
下午,苏晚和夏冉去李奶奶家,院子里石榴树冒了花苞,石桌上青花瓷碗种着多肉。“房间收拾好了,换了新床单被套,加了空调热水器。”李奶奶领着她们进屋,窗户贴着张奶奶的槐花剪纸,阳光映出细碎花纹,老衣柜铜把手锃亮,桌上老式台灯旁放着孙爷爷写的《梧桐巷故事集》。从李奶奶家出来,又去周爷爷家,桂树枝叶茂盛,房间墙上挂着他画的梧桐巷风景画,墙角书架摆着江南文化的书:“游客晚上没事能看看,多了解咱们这儿的历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