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云记茶坊后院,十座一模一样的“无焰复焙笼”整齐排列,宛如一队沉默的兵马俑。
每一座焙笼的侧面,都留有一个小小的观察口,里面嵌着三片颜色各异的泥片。
谢云亭召集了所有焙火工,其中也包括了好奇的小石头。
他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指着那些泥片,用最简单的话定下了规矩:
“黄片不变色,就往外层加炭。黄片变色了,就盯着红片。等红片也变色了,就封死风口,保持住。要是看见红片有裂纹,就赶紧叫我!”
工人们面面相觑,将信将疑。
这比他们学过的任何手艺都简单得离谱。
小石头第一个自告奋勇,负责看守最边上的一座“哑灶”。
点火,升温。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小石头负责的灶口里,“醒火片”悠悠地从青色变成了土黄色。
“变黄了!”他兴奋地大喊。
“封一层风口!”谢云亭下令。
小石头手脚麻利地照做。
又过了一炷香的功夫,那片黄色的“成香片”开始泛红,最终变成了一块温润的赤玉。
“红了!掌柜的,也变红了!”
“好!维持住这个火,一个时辰后开炉!”
当十座焙笼的炉门同时打开,十股几乎一模一样的、霸道而纯粹的兰花蜜糖香冲天而起时,所有工人都被眼前的奇迹惊呆了。
他们这些最普通的茶工,竟然真的亲手复制出了掌柜的“神技”!
小石头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看着自己亲手焙出的、品质丝毫不亚于掌柜亲制的茶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创造了神话的大英雄。
谢云亭满意地笑了。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云记的工艺,才真正从“个人技艺”,进化为了“组织能力”。
当晚,谢云亭召集了阿篾和所有管事。
他取出云记的火漆印章和新印制的“茶引”,在众人面前,对这套信誉体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升级。
新的茶引,不再是一张薄纸,而是一个小小的、可以折叠的硬卡。
正面,是云记的商标和茶叶等级。
背面,除了传统的产地、采摘日期外,赫然增加了三项内容:
一、“焙火师”一栏,由当天负责看炉的茶工亲自画押或盖上自己的木头私印。
二、“监造”一栏,盖上了谢云亭自己的印章。
三、最下方,有一个小小的凹槽,用火漆蜡封着一片小小的、朱赤色的“成香片”残片!
“这是什么?”阿篾不解地问。
“这是我们‘哑灶’说出的话,是物证。”谢云亭的声音铿锵有力,“每一批茶叶出炉,我们都会敲碎一片当时窑里的‘成香片’,封入茶引。它将告诉每一个买家,这批茶,是在最完美的温度下诞生的。”
“我把这个,叫做‘火漆溯源链’。”
“它不仅能追溯到哪一天、哪一座山头,更能追溯到是哪一个工匠、在哪一座‘哑灶’里,用什么标准把它造出来的!”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谢云亭这石破天惊的构想彻底镇住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做生意了。
这是在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可量化的方式,为东方最神秘的茶叶工艺,建立一套无可辩驳的信用标准!
三天后,一艘快船从徽州码头启航,驶向大上海。
船上装载的,是云记第一批由“标准化流程”生产出的特级祁红。
每一箱茶叶里,都附着这枚独一无二的、封印着“会说话的泥片”的全新茶引。
而在上海的程家茶行里,程鹤年刚刚得意洋洋地在他投资的报纸上,看到了那篇《论东方手工作坊》被翻译成英文,准备递交给各大洋行。
这时,一名管家神色慌张地闯了进来,递上一封从黟县发来的加急密报。
程鹤年展开信纸,只看了几行,脸色便从得意转为错愕,再从错愕变为一片死灰。
信上只有寥寥数语,描述了云记那套匪夷所思的“泥片控温法”和全新的“火漆溯源链”。
他手中的报纸,飘然落地。
程鹤年瘫坐在太师椅上,口中喃喃自语,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什么了。
那不是一个会制茶的匠人,也不是一个懂经营的商人。
那是一个疯子……一个试图为这个混沌的行业,重新制定规则的……怪物!
而那个怪物,正带着他会说话的“哑灶”军团,朝自己来了。
喜欢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38xs.com)民国茶圣:从零开始建商业帝国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