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三点十七分,城市沉入呼吸最浅的时段。
程疏言还没睡。他坐在书桌前,屏幕泛着冷光,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了一瞬,像是确认自己是否真的要按下“发送”这个动作。窗外霓虹渐稀,楼下的便利店刚换了夜班店员,玻璃门开合的声音被风卷上来,模糊得像一段走调的副歌。
但他知道,这一句必须发出去。
有人想看他们撕,想看顶流和新人经纪人互爆黑料,想看情感纠葛、权力倾轧、兄弟反目成仇——可他们偏不。
他敲下第一行字:“有人想看我们撕,但我们只想把歌写好。”
没有标题,没有铺垫,就像一首突然响起的清唱,直白到近乎挑衅。
紧接着,他上传了那张图——两只手,在混音软件界面前交错调整波形。左手戴着银质星月耳钉的手链,是他的标志;右手无名指上那枚极简银环,全网只有一个人常年佩戴:岑知韫。
图注只有一句:
“这不是绯闻现场,是《溯光》副歌第三小节的最终定稿。艺术共鸣无关性别,蹭热度的滚。”
发送。
时间戳定格在03:21。
微博瞬间进入加载延迟状态。评论区以每秒上百条的速度刷新,“???”刷屏式涌来。
“等等……这是什么情况?”
“我昨晚还在吃瓜说两人要互撕,结果他们连夜合作新歌?”
“那个手……真的是岑知韫?她不是从不露私人物品吗?!”
“重点是‘艺术共鸣无关性别’这句吧……谁在蹭热度?谁别来沾边?细思极恐啊朋友们。”
但质疑还没成型,水军刚准备上线带节奏——
清晨六点整,准时。
@岑知韫 转发。
一句话:“作品说话,别来沾边。”
配图是一张录音棚侧拍:她戴着猫耳造型的监听耳机,侧脸轮廓被暖光勾出一道静谧弧线,眼神专注地盯着调音台。背景虚化中,一个低头写谱的身影清晰可辨——程疏言坐在角落,袖口卷起,笔尖划过五线谱纸的声音仿佛穿透画面。
没有多一个字解释。
却比任何公关声明都更有杀伤力。
顶级流量用沉默划界,用转发定调。不是回应,而是降维打击。
粉丝瞬间炸锅。
#岑知韫转发程疏言长文# 冲上热搜第二。
“救命,顶流这是亲自盖章‘我们是一队的’?”
“之前还有人说程老师抱大腿?现在顶流亲自下场说‘作品说话’,你品,你细品。”
“所以根本没撕?人家连夜做歌的时候我们在瞎猜什么宫斗剧?”
“破防了家人们,我以为我要见证一场腥风血雨,结果他们只是安静地写了首歌……还是凌晨三点。”
舆论风向开始肉眼可见地扭转。
而这一切,早在周默的棋盘里。
早在程疏言写下第一句话前,周默就坐在办公室里喝着冰美式,看着舆情监测系统上跳动的数据曲线,轻笑了一声:“来了。”
十分钟。
从程疏言发文到第一波营销号集体出动,精确卡点十分钟。
@娱乐圈显微镜:“当顶流遇上灵魂拍档:程疏言如何用一首歌逆转人生?”
@音乐圈内参:“不是CP,是艺术共振|解析《溯光》背后的创作密码”
@深度娱乐:“从被截流到共创作,这五年他没白熬——程疏言的沉默反击战”
一篇接一篇,角度各异,但核心一致:剥离情绪,聚焦作品;切割八卦,抬高艺术。
最关键的是,所有文章都不提“冲突”“矛盾”“决裂”,而是统一口径——“共创”。
更狠的是,周默提前注册了十几个备用账号,此刻全部启用,集中推送一个热搜词条:
#顶流与实力唱将的艺术碰撞#
七点十八分,该话题空降热搜榜首。
算法响应迅速,相关讨论两小时内阅读量破亿。平台推荐流全面转向,首页全是“创作幕后”“音乐细节分析”“两位神仙到底写了什么神仙旋律”。
原本潜伏在热搜边缘的“岑知韫陈薇决裂内幕”“程疏言资源疑云”等负面词条,直接被压到三十名开外,几乎无人问津。
信息茧房,就此织成。
线上战场,已被彻底封锁。
——
程疏言依旧坐在书桌前。
电脑屏幕上,转发数已突破八十万,评论区清一色变成“求完整版音频!”“这歌不做主打我对不起自己!”“能不能公开一下那段和弦?我想扒谱。”
他没回复任何一条,只是静静地看着数据上涨,眼神平静,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利。
他知道,这场仗还没完。
但他已经抢到了最关键的制高点——定义权。
他们不是敌人,不是恋人,不是互相打压的对手。
他们是创作者。
仅此而已。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周默发来的消息:“热搜第一,稳了。”
他回了一个“嗯”,然后关掉后台所有社交软件,打开DAW工程文件,重新听了一遍刚刚定稿的《溯光》副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