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十七分,城市沉入静默,医院病房里只亮着一盏床头灯。
程疏言靠在病床上,指尖滑动平板屏幕,后台数据安静流淌:《候鸟》上线三小时,播放量四万八,评论三百二十条。数字不算炸裂,但情绪图谱很干净——“安静聆听”占比61%,“深夜共情”23%,还有人打下标签:“像风吹过旧照片。”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像是终于听见了本该响起的声音。
就在这时,手机震动。
助理发来一张热搜截图,标题刺眼:#岑知韫点赞程疏言新歌后秒删#,底下挂了个“吃瓜群众速来集合”的营销号链接。
他皱眉,点开微博。
热搜榜第二,话题热度飙升曲线陡得不正常。点进相关博文,清一色是“细思极恐”“眼神拉丝”“这都能手滑?”的解读。有人扒出岑知韫三年没给任何人点过赞;有人分析她取消动作耗时1.8秒,堪称“心碎级撤回”;更离谱的是,已经有CP超话开始刷“韫言夫妇锁死”。
程疏言把平板翻过来扣在膝上,像挡开一阵突如其来的强光。
他知道这不是巧合。
陆骁团队惯用这套——借一个模糊动作制造悬念,再用十万个自媒体放大成“情感爆点”。他们不要真相,只要流量入口。而此刻最危险的诱惑,就是回应。
他打开舆情监控系统,输入关键词。十分钟内,全网出现两千三百余条关联内容,其中78%来自注册不满三个月的新账号,IP集中分布在三个数据中心。典型的水军推流模式。
有意思的是,在弹幕和真实评论区,“感动”“被理解”“单曲循环到天亮”这些词依然顽强生长。有人写:“这首歌不是情书,是遗言,是我们都曾咽下去没说出口的告别。”还有人说:“我刚哭完,不是因为爱情,是因为我妈去年走的时候,窗台上的风铃也响了。”
程疏言闭上眼,重听了一遍《候鸟》demo。
前奏钢琴如雨滴落在铁皮屋顶,副歌骤然开阔,像一只鸟终于挣脱了笼子的影子。这是他写给所有“不敢说出口的人”的歌——那些把思念藏进备忘录却永不发送的人,那些笑着祝你幸福其实心碎成灰的人,那些明明深爱却选择转身的人。
不是为谁暗恋,不是为哪段绯闻。
是为沉默本身发声。
他摘下耳机,关掉所有社交平台推送,只留下系统日志页面开着。屏幕上,一条新增记录跳出来:“用户ID_9327,凌晨3:41,完整收听《候鸟》第7遍,标记心情:释怀。”
他嘴角微动,没笑出来,但眼里有了温度。
清晨六点,城市渐渐苏醒。
热搜还在发酵,#程疏言岑知韫炒CP#的话题词已经被顶上榜首。饭圈大战全面开打,唯粉怒斥“蹭热度”,CP粉高呼“意难平”,各路KOL纷纷下场点评:“娱乐圈最克制的双向奔赴”“顶级文艺人的精神共鸣”。
可就在这片喧嚣中,《候鸟》悄无声息地登顶五大音乐平台实时榜。
网易云音乐榜首,播放量突破百万;QQ音乐热歌榜第一,评论破五千;酷狗弹幕刷屏:“别聊八卦了,听歌!”“求你们看看歌词好吗?”“这首是拿命写的吧?”
一位百万粉丝乐评人发布长文:《〈候鸟〉:一场关于“成全”的现代葬礼》,文中写道:“它不是情歌,而是祭文。它唱的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那只飞走了却不敢追的鸟。当整个世界都在追问‘他们是不是一对’,真正重要的是——这首歌,让多少人终于敢对自己说一句:我放下了。”
文章转发量迅速破十万。
与此同时,各大平台算法悄然调整推荐权重。原本被淹没在八卦讨论中的歌曲片段,开始出现在更多“深夜独处”“情绪疗愈”“独立创作”类推荐流里。有听众留言:“我是被‘安静聆听’标签推荐来的,结果听完哭了半小时。”
七点零五分,程疏言收到周默语音消息:“现在全网都在等你回应,要不要发个声明?或者至少露个脸?我们可以引导说‘专注作品,拒绝炒作’,反而能立住人设。”
他听着,没回。
窗外晨光微亮,照在他床头的笔记本上。他拿起笔,写下一行字:
**“当世界想给你故事,你要守住自己的声音。”**
然后合上本子,重新戴上耳机。
这一次,他听的是母带最终版。
尾奏部分加了一段极轻的童声采样,是录音师在老居民楼楼下录的一群孩子追逐时的笑声。没人知道为什么加这段,连团队都觉得多余。但程疏言坚持留了下来。
“那是我还记得的自由。”他曾这样说。
手机再次震动,新消息弹出:《候鸟》已进入全球华人音乐榜TOP10,海外区播放量激增,马来西亚、新加坡多地电台主动点播。
而那个热搜话题,正逐渐被另一波声音覆盖:
#请还《候鸟》一片净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