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从东暖阁出来,我心里就跟明镜似的——嬴政这老狐狸,压根没全信我那个“神仙托梦送书”的鬼话,但他信了我能带来的实际好处!
果然,才过了三天,一道盖着咸阳宫密令大印的旨意,就直接送到了我那小小的书案上。
没有那些绕来绕去的官样文章,就一行冷冰冰、硬邦邦的秦篆大字:命令我姜见月,把我知道的所有“养生十三法”老老实实抄录下来,五天之内必须交到尚书省去汇编成册!
我没像他们想的那样,立刻扑到竹简上疯狂写字。
我心里清楚得很,嬴政要的可不是一本凭空变出来的、教人怎么保养身体的小册子。他要的是一套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能被验证有效的治国策略!
我得找到一个足够有力的支点,一个能撬动整个大秦上层那些老顽固们固有认知的支点!
我把阿芜叫过来,压低声音吩咐她去办一件要紧事。
她现在算是我在宫里最信任、用得最顺手的小帮手了,办事越来越稳妥可靠。
我让她千万别惊动任何人,就悄悄地、偷偷地去一趟光禄寺,想办法查查最近半年里,宫里那些地位不高的嫔妃们的用药记录。
结果查出来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离谱,还要触目惊心!
阿芜带回来的消息证实,光禄寺的账本上清清楚楚记着,至少有七位份位不高的妃子,每个月都在固定领取一种叫做“补血安神汤”的玩意儿。
那药方主要是当归和阿胶,都是贼贵的药材,花销的金银可不是小数目。但是!翻看她们的病历记录,上面无一例外都写着“脸色蜡黄,身体虚弱没力气,还经常头晕眼花”。
我的天!花了那么多钱,用了那么名贵的药,效果居然这么差?这钱花得也太冤了吧!
我提起笔,在一片不起眼的竹简边缘,用只有我自己才看得懂的符号,飞快地记下了一组关键数据:红薯叶子,每百克里面含铁量大概有三点五毫克,这个含量,远远超过宫里现在流行的、号称能“补血”的多数野菜!
这串看起来冷冰冰的数字,就是我敢站在皇帝和丞相面前,跟他们叫板的真正底气所在!
接下来的三天, 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把自己关在屋里,开始埋头抄写我的《养生十三法》。
我没有傻乎乎地直接照搬什么现代医学术语,那样他们肯定听不懂,觉得我是妖怪。我把那些科学道理,巧妙地翻译成了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的说法。
比如,我把“蛋白质互补原则”翻译成:“五种牲畜的肉要和五种谷物搭配着吃,这样人的精神和元气才能旺盛;如果总是单一地吃某一种食物,身体的气血就会受到损害,导致虚弱。”
又把“维生素缺乏症”描述成:“长期只吃精细的白米,会导致筋骨无力、视力模糊;多吃绿色的蔬菜,则能让人神志清醒、力气充足。”
我写的每一个字,都力求让他们能听懂,能理解,并且觉得有道理,值得相信。
最关键的是,我在整本书的最后,额外附上了一张我亲手绘制的《大秦三十六郡膳食营养失衡分布图》。
我用鲜艳的朱砂红和浓重的墨黑色,在帝国的版图上,醒目地标注出了哪些地方是严重缺乏油脂和肉类的“油荤短缺区”,哪些地方是豆类和蔬菜严重不足的“豆菜匮乏地”。
从寒冷干燥的北方边境,到潮湿闷热的南方百越,不同地区的百姓,因为地理物产的限制,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健康威胁和营养短板。
这张图一出来,我搞的这套东西,就不再是几个人怎么保养身体的小打小闹了,而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大秦帝国根基是否稳固的民生大计!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第四天下午, 丞相李斯派来的长史官(相当于高级秘书)亲自过来取稿子。
我把那捆沉甸甸的竹简交到他手里的时候,特意当着他的面,装作很无意地、深深地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似的说:“唉……这方法虽然好,但终究只是写在纸上的空谈文章啊。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效仿古代百家争鸣那样,专门设立一个‘食政博士’的官职,让有学问的人巡行天下,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来指导百姓如何调理饮食,教会大家辨认哪些野草树木是可以吃的,教导万民固本培元、增强体质的根本方法……那才真是我们大秦江山社稷的万世洪福啊!”
那个长史官捧着竹简的手,明显地停顿了一下。他抬起眼,用非常锐利的目光在我脸上迅速扫了一遍,但他什么话都没说,只是恭敬地行了个礼,然后就转身离开了。
当天晚上, 阿芜从外面给我带回来一个消息:丞相府里灯火通明,李斯连夜召集了三位咸阳城里最有名气、医术最高超的老太医进府开会商量事情,丞相府门前的车马一直停到凌晨四更天,才陆续散去。
我听着就笑了。
很好,鱼饵已经放下去了,看来有大鱼开始感兴趣,准备咬钩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