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马钧用传统算术来解现代物理题,能答对近半已是极为了得。等他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成绩应该能更上一层楼。但要完全答对这份包含数理、机关学的综合试卷,还需要更多学习。
孙澎有些题目也只是凭印象出的,有些公式他自己都说不清来龙去脉。毕竟他原本就不是学霸,穿越后能记住这些公式已经很不容易了。
虽然前路漫漫,但能得到马钧这样的人才,对孙澎而言已是莫大的收获。
孙澎筹备试卷并非为了推行科举制度。来到这个时代后,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知。他并非那种能改天换地的主角,江东世族才是他立足的根本。因此他始终秉持一个准则——将江东世族与自己牢牢绑定,通过利益共享让双方目标一致,这样才能所向披靡。
科举制度会动摇世家根基。如今孙澎仅占据扬州一地就推行科举,等于与天下世族为敌。原本可以轻松统一天下,何必自找麻烦?隋炀帝推行科举最后得益的是谁?孙澎可不愿做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事。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已从中获得诸多实际利益——比如拥有的九位夫人。没必要一边享受特权,一边还要批判这个制度。
对孙澎而言,只要掌握足以 ** 一切反抗的军队,完成统一大业,他的人生目标就算实现了。余生在深宫与妃嫔们逍遥度日,正是他向往的生活。
马钧做完试题后终于道明来意。此前他造访余姚时,被孙澎的海船深深震撼。征服海洋是每个男人的梦想,他渴望了解这些海船的制造工艺。但海船属于最高机密,连各方密探都无从下手,他一个技术宅更不可能接触到柴桑造船厂。
思虑再三,马钧决定投效孙澎,期待有机会接触这项尖端技术。他确实是抱着求学的心态而来。孙澎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加速技术研发,双方当即达成合作。在签署保密协议时,马钧被告知进入造船厂后将受到严格管制,节假日也不能外出。
为实现理想,马钧毅然签下协议,带着调令前往柴桑。
周瑜此前指出战船甲板加装投石车需降低前帆,将影响船只机动性。这次马钧前往,或许能带来转机。
三日后,陈群接到曹操回函,获悉北方袁绍再次兵发官渡,先锋粮草部队已抵达黎阳,正筹备渡河进攻白马。
值得注意的是,袁绍军中此次多了一位特殊人物——孙权。因其去年在幽州战功显赫,现被袁绍纳入幕僚团队。
谁也想不到,孙澎的兄长竟在袁绍帐下谋得高位。
曹操暗自思量:若自己的兄长在敌对势力身居要职,颜面何存?孙权此举无异于当众羞辱孙澎——即便不在江东,照样能建功立业。
但孙澎非但不以为耻,反觉此事颇具玩味。曹操自以为深谋远虑,却不知孙氏兄弟早已布下更高明的棋局。
袁绍招揽孙权表面是看重才能,实则另有考量。若孙权仅效力于袁熙尚可,如今跻身袁绍核心幕僚,此事便成了天下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场兄弟阋墙的戏码愈演愈烈:被逐出江东的孙权竟在袁绍麾下风生水起。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孙权投效袁绍,各方势力对其的疑虑反而减轻——看来兄弟决裂确有其事。
面对袁绍再度南征,曹操不得不严阵以待。鉴于去年白马之战的教训,此次必须在白马增派重兵防守。
今年形势已变不同。曹操收纳大批降卒后,虽兵力仍不及袁军,却不必像去年那样放弃白马,收缩兵力至官渡防御。
此番曹操直接派遣曹洪、张辽、于禁、徐晃等将领率两万精兵驻守白马。反观袁绍阵营,颜良、文丑已殁,张合、高览亦去,将领阵容明显逊色。
不过袁绍麾下仍有可用之将。曾因酗酒误事的淳于琼未被处斩,竟得戴罪立功之机。此人立誓戒酒,欲重振西园八校尉之风,誓与曹军血战到底。另有韩猛、牵招、蒋义渠、马延、高翔、吕旷等将,连去年战功卓着的焦触、张南也随军出征。虽无绝世名将,却也人才济济。
北方战事骤然紧张。
曹操难以安坐许昌,亲赴白马督战。临行前致信陈群,严令其务必稳住孙澎。交州乱局曹操已无暇顾及,只求孙澎不挥师北上便可万事皆允。
陈群接信后暗自叫苦。曹操这般敷衍了事,令他实在难为无米之炊——不加筹码,如何与孙澎周旋?难道真指望孙澎卖他面子?
思虑再三,陈群决意试探孙澎态度。毕竟孙澎正与交州交战,总不至于双线开战。这等冒险之举,连曹操都未敢尝试。
孙澎见陈群愁眉不展,早知其来意。
去岁孙澎尚需许昌朝廷册封扬州牧以正名分。如今除了这个头衔,朝廷再难给他实质好处。纵然授以三公之位,于他也不过虚名——既换不来粮草,也增不了兵马。
此刻的孙澎已不屑虚名。只要曹操不褫夺其扬州牧之职,连平南将军的封号都可有可无。即便是继承孙策的吴侯爵位,在他眼中亦非珍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