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草原,融雪在冻土表面汇成浑浊的溪流。方静背着帆布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胶鞋陷进泥里,每拔一次都带着 “咕叽” 的声响,鞋帮上的泥块已经结了层硬壳,重得像绑了块铅。她怀里揣着给孩子们的课本,用塑料袋裹了三层,还是被溅起的泥水浸得发潮。
“方老师!等等我们!” 身后传来阿古拉的喊声。三个孩子背着破旧的书包,裤腿卷到膝盖,小腿上沾满了泥点,最小的蒙根光着脚,脚掌被碎石划出了血印,却还是攥着半根啃剩的青稞砖,跑得飞快。
“怎么不穿鞋?” 方静蹲下来,摸着蒙根冰凉的脚,心像被针扎了一样。孩子把脚往后缩了缩,小声说:“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了,怕迟到……” 昨天阿古拉的鞋也丢了一只,现在只能穿着巴图的大棉鞋,走一步掉一下,却还是每天提前半小时出门。
融雪后的草原成了泥潭,原本二十分钟的上学路,现在要走一个小时。方静背着蒙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泥水没过脚踝,冰冷的水顺着裤管往上渗,冻得她腿肚子抽筋。突然脚下一滑,她下意识把蒙根往怀里紧了紧,自己却摔在泥里,课本散了一地,瞬间被泥水浸透。
“方老师!” 孩子们围上来,阿古拉用冻得发紫的手帮她捡课本,纸页被泥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方静看着湿透的课本,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 —— 这是粉丝捐的新书,才用了不到一周,现在却成了泥团。
上午九点,“烟火厨坊” 的直播镜头对准了沾满泥水的课本。李伟举着课本,指尖还沾着没擦干净的泥:“家人们,草原的春天来了,可融雪把路变成了泥潭。孩子们光脚走泥路,课本被泥水浸透,连个能上课的地方都没有。” 他转身指向远处的蒙古包,“现在孩子们只能在牧民家的毡房里上课,挤在羊圈旁边,风一吹,粉笔灰就和羊粪味混在一起。”
在线人数瞬间冲破 6500 万,弹幕里的心疼与调侃同时涌来。ID “卖酒瓶的老王” 率先弹出:“李老师!孩子们光脚不行啊!我捐 500 双抗泥雨靴!还有 100 个空酒瓶,当擀面杖用绝对比沈大厨的银勺顺手!” 他附上一张堆满酒瓶的照片,“我家是酒厂的,这些酒瓶洗干净消过毒,擀饼不粘还圆!”
“哈哈哈哈老王你是来砸沈大厨场子的吧!”ID “烙饼达人张大妈” 紧跟其后,头像里的大妈系着碎花围裙,手里举着个金黄的烙饼,“李老师,烙饼不用平底锅!用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火候才均匀!我捐 30 口铸铁锅,再教你个秘诀 —— 用筷子戳饼,没面浆冒出来就是熟了!”
沈亦舟拿着银勺敲了敲镜头,无奈笑道:“老王的酒瓶确实能用,但擀之前要裹层保鲜膜,避免青稞粉粘在玻璃上 —— 这是淮扬菜‘借器不毁味’的原则,就算用临时工具,也要保证食材口感。” 他话锋一转,举起一把刚挖的沙葱,“今天的邪修菜选沙葱,是因为草原春天只有它能大规模采摘,富含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正好弥补孩子们冬天缺乏的蔬菜营养。”
李伟蹲下来,把沙葱放进粉丝捐的滤水器里:“张大妈说得对,今天教‘牛粪火烙沙葱牛肉饼’—— 没有擀面杖用酒瓶,没有平底锅用铸铁锅,没有案板用石板,草原上有的东西,就能做出热乎饭。” 他边说边把沙葱切碎,绿色的碎末落在石板上,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邪修菜实操细节】
面团调制:李伟把青稞粉和少量小麦粉按 8:2 混合(“小麦粉是粉丝捐的,加一点能让饼更软”),加温水搅拌,手指反复揉搓面团:“和到面团不粘手,能拉出薄膜就行。牧区没有和面机,就用手掌根部压揉,每次压 30 下,重复 5 次,比机器和的还筋道。” 他举起面团展示,薄膜在阳光下透亮,“这就是‘手揉面筋法’,邪修菜也讲基本功。”
馅料处理:沈亦舟接过切碎的沙葱,往里面加了半勺盐和少许羊油:“淮扬菜处理野菜讲究‘去涩保鲜’,沙葱不用焯水,直接加羊油拌匀,既能中和辛辣味,又能锁住水分。” 他把盐冻牛肉切碎,“牛肉要切 1 厘米见方的丁,太大咬不动,太小没口感 —— 这是爷爷教的‘肉丁标准’,就算用邪修做法,也要保证吃着舒服。”
烙饼技巧:李伟用酒瓶擀面团,酒瓶裹着保鲜膜,转着圈把面团擀成圆形:“老王的酒瓶派上用场了!擀的时候要轻压慢转,不然饼会厚薄不均。” 他把馅料包进面团,捏紧收口,再用酒瓶压成饼状,“铸铁锅要先在牛粪火上预热,冒烟后再放饼,每面烙 3 分钟,中间要翻面两次,避免焦糊。”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此起彼伏。ID “卖酒瓶的老王” 刷了个火箭:“李老师!我再捐 200 个带刻度的酒瓶!擀饼能控制厚度,沈大厨再也不用纠结‘3 毫米标准’了!” ID “烙饼达人张大妈” 连麦进来,举着个计时器:“小李你火候大了!铸铁锅烙饼要‘文火慢烘’,我家祖传的烙饼炉,温度控制在 180℃最刚好,你用牛粪火就看火苗,蓝色火苗最适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