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汤操作:
炒肉增香:李伟把铸铁锅架在牛粪火上,放少许羊油(昨天煮羊肉剩下的,废物利用),油热后放入腌好的羊肉丁,“羊油炒肉比植物油更香,还能补充热量,对抗春寒”。他用铁锹翻炒羊肉(“没有锅铲,铁锹洗干净一样用,铲得匀还不粘锅”),直到羊肉丁变色,油脂渗出,“炒到这个程度,羊肉的腥味就没了,香味能飘出大棚”。
煮汤下疙瘩:往锅里加适量热水(“水要多加点,疙瘩吸水,少了会煮成糊”),水开后用筷子把青稞疙瘩一个个拨进锅里,“下疙瘩的时候要慢,避免粘在一起,煮 3 分钟,疙瘩浮起来就差不多熟了”。沈亦舟提醒:“煮疙瘩时要时不时搅拌一下,防止沉底粘锅,这和淮扬菜‘煮面防糊’的技巧一样,细节决定口感。”
加菜调味:最后放入苜蓿苗,煮 1 分钟即可(“苜蓿苗嫩,煮太久会烂,营养也会流失”),加半勺盐、少许胡椒粉调味。李伟用老陈捐的滴灌带配件(一个小漏斗)当 “滤网”,把汤里的浮沫撇掉,“没有专用撇沫勺,漏斗反过来用也能撇沫,邪修菜就是要‘一物多用’”。
营养搭配:
沈亦舟舀起一勺汤,对着镜头分析:“这碗汤每 100 克含蛋白质 8 克、膳食纤维 2.5 克、维生素 C 15 毫克,既能满足孩子一顿饭的营养需求,又能通过苜蓿的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解决孩子冬天吃干硬食物导致的便秘问题。” 他顿了顿,“羊肉丁和青稞疙瘩的搭配,能提供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让孩子吃完后有足够的力气,去大棚帮忙补薄膜、浇苗。”
弹幕里的诙谐互动越来越热闹。ID “大棚薄膜商老张” 刷了 10 个火箭:“李老师!我已经让仓库发货了!加厚薄膜 + 胶带,三天就能到!再捐 200 副手套,孩子们补薄膜时别冻着手!” 他还发了个小视频,薄膜被冻在 - 30℃的冰箱里,拿出来依然完好,配文 “沈大厨的银勺冻不坏,我的薄膜也冻不坏!”
ID “节水设备商老陈” 连麦进来,举着滴灌带演示:“李老师!这滴灌带能埋在土里,水直接浇到苗根,比泼着浇省水 60%,还能保温,苗不容易冻坏!” 他指着屏幕里的大棚,“我派技术员过去安装,保证三天内让所有苗床都用上滴灌!”
ID “卖酒瓶的老王” 也来凑热闹:“老张的薄膜、老陈的滴灌都好,我的酒瓶也有用!洗干净装温水,放在苗床边能当‘小暖炉’,比沈大厨的银勺还能保温!” 他捐了 500 个洗干净的酒瓶,“每个酒瓶都贴了‘小心烫’的标签,孩子们用着安全!”
突然,镜头里传来蒙根的哭声。孩子蹲在苗床边,手里捧着一株刚救活的苜蓿苗,眼泪滴在叶子上:“它活了!它真的活了!” 方静走过去,摸了摸孩子的头,发现他的棉袄还盖在苗床上,身上只穿了件单衣,冻得嘴唇发紫。“怎么不穿棉袄?” 方静把棉袄给孩子穿上,眼眶红了,“苗重要,你也重要啊。”
阿古拉也举起自己的棉鞋,鞋底已经磨破了,里面塞着干草:“我把棉鞋里的干草掏出来,铺在苗床边,能保温。” 孩子们纷纷效仿,把自己的棉袄、棉鞋、围巾都拿出来,盖在苗床上,大棚里瞬间堆满了五颜六色的衣物,像一片温暖的小花园。
直播间的催泪弹幕瞬间盖过诙谐。ID “服装商赵姐” 弹出:“我捐 500 件儿童棉袄!每件都加绒加厚,-20℃也冻不着!再捐 500 双棉鞋,鞋底加防滑胶,孩子们在大棚里走路不摔跤!”
ID “有机肥商老孙” 捐了 10 吨有机肥:“苗冻坏了需要补营养!我这有机肥是羊粪发酵的,纯天然,比化肥更养苗,还能改善土壤,让菜长得更快!”
ID “农业技术员小吴” 捐了 500 包蔬菜种子:“冻坏的苗救不活没关系!我这是抗寒种子,-10℃也能发芽,种下去 20 天就能吃!” 周小雨盯着后台数据,声音带着颤抖:“李老师!新增捐款突破 400 万了!足够把大棚修复好,还能买齐所有育苗设备!”
中午十二点,第一锅苜蓿羊肉青稞疙瘩汤终于煮好了。李伟用搪瓷碗盛了一碗,递到蒙根手里:“快尝尝,里面有你救的苜蓿苗,香不香?” 孩子吹了吹汤,喝了一口,眼睛突然亮了:“有羊肉的香味!还有点甜!” 他举起碗,跑向大棚外的巴图:“爷爷!你也尝尝,这是用我们救的苗做的汤!”
老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李老师!老张的薄膜和老陈的滴灌带到县城了!我已经派车去拉,下午就能到!还有赵姐捐的棉袄和棉鞋,也一起送过来!” 对讲机里还传来老张的声音:“李老师!薄膜要是不够,我再捐!一定要让孩子们的菜苗活下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