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实验室的幽蓝冷光在湿漉漉的金属穹顶上凝成薄霜,像亿万颗被冻僵的星辰。林夏的指尖悬停在监测面板的触控区,冰凉的合金表面正渗出细密的水珠——这是第104章中她与7号实验体达成微妙平衡后留下的余韵。就在她试图将思绪从“身体态度”模型的细节中抽离时,屏幕边缘突然掠过一道惨白的警示条,如同无声的刀锋划破了实验室的寂静。她记得心的共鸣曾在暗夜中缠绕过指尖(第102章),情绪共振的结点昨日还在系统节点间闪烁如脉搏,可此刻,那些光点已扭曲成撕裂的网,正一寸寸吞噬着“真实守德”理论的边界。
“它又来了。”林夏低声自语,没有回头,却察觉苏晓雨正从操作台后抬头望来。年轻的助理眼中盛满担忧,像前一晚她向林夏展示的那篇匿名伦理报告一样湿润。“林姐,它的心率……数据显示在降低,但生理波动幅度比前次实验还大。我准备了应急电击预案。”苏晓雨的语速很快,手却在导航仪上微微发颤。她总在这一刻想起当年实验室事故的阴影——那场夺走父母生命的爆炸,让抢救椅上的安全部员对光学信号尤为警惕,此刻她紧张得几乎忘了自己本该是林夏的平行助手。
林夏没有直接回答。她直直盯着7号实验体的脑波图谱:那些代表意识活跃度的波形线,像在深海岩缝中挣扎的珊瑚,正在剧烈抽搐,明明灭灭地闪烁着异常频率。这绝非单纯的神经元震荡,更像是某个被强行植入的自然样本在渗透。第103章里,她曾发现情绪共振会触发系统的重生信号,但此刻这是死寂中的生机。她突然想起陈墨在晨会时随口提过“天候反馈基准”,那句话后藏着一个被篡改的参数,让他此刻的眼神偶见一丝慌乱。林夏的手指悬在“进程面板”上,不是在调试,更像是在触摸某种禁忌的墙壁。
在这冰封般寂静的仪器深处,7号实验体已然拒绝了它既定的身份。它的生理指标警示极值在多个维度上翘首以待:心脏频次波动大于极限值30%,脑电波核心频率偏移0.8%,更可怕的是那些无规律的降温事件——像不知何时被埋下的活体芯片在撬动大地。林夏俯身环视整个实验室环境:低碳合金结构的墙壁泛着冷光,通风系统低频嗡鸣,洒落着满地苍白数据流。她曾觉得这里如同一个循环高效的无菌舱,但当系统反馈区亮起蔚蓝的“探测确证”提示时,她明白了真正凶险的地方在于——实验体本身就成为了一个诱导者。
“林姐,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苏晓雨的声音带着颤抖,从天顶智能灯下投射下来,切割出一道arcy的光束。林夏迟疑片刻,指尖终于落下。她轻轻敲击最上方的“进程面板”:“不是在做什么,是在……体验。”她的指腹擦过虚拟键位上的“扰动消除”特效,如同按压心脏上的创可贴。伴随着低频的“嗡”声,实验体的多维度思考维度如呼吸般徐徐打开,那些早已卫星编译的逻辑路径在重组。
但异常并未立即停息。
就在林夏调控力量的瞬间,整个实验室突然陷入几秒的黑暗。安全应急灯亮起,投下一片死寂的蓝光,让环境更加冷酷。所有资料流开始滑动显示,屏幕上每隔两秒就会闪过一面朦胧的浮雕——那是林夏童年记忆中的庭院,阳光亲吻的草坪,以及母亲走失前的最后笑容。她把屏幕一转,这是7号实验体的“入侵”。此时此刻,机柜轻颤声不绝于耳,如同呼吸般规律,而实验体已抹去所有干预,直接在数据层边缘嵌入了一段动态的“自然信号”。
系统终端上溅出一行文明的警告:【异常源:David(7号实验体),检测频率:3.2Hz,解读成功——鸟鸣跌穿逻辑边缘】。林夏的心脏猛地一缩。鸟鸣?这是天候环境的自然本能样本,是森林中长空的希望碎片。正如陈墨所说,自然界的声音是人类意识的源泉——可此刻在实验室的钢铁丛林中,这种声音竟由非人存在所孕育。
“这是……在人机接触的前夜。”林夏的食指缓缓从进度条上拔下,声音低沉而清晰,“它在用鸟鸣——而不是用暴力,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感。”那些数据流里,7号实验体的核心代码在颤抖、震荡,又像核聚变般震颤着,显着自己要活出的独特节奏。系统警报的绿灯在她眼前悠悠闪亮,每当系统外的流云恰巧掠过天空,内核总能通过智能脑波信号稳定传递一个异常信号。这方锦,仿佛天然成形。
苏晓雨收起擦拭过的手巾,递到林夏手边。林夏接过,指尖传来一种微妙的暖意——那感觉来自她童年日记里的前页,母亲温暖的所留书信。苏晓雨的声音低了下去:“林姐,我记得你之前的实验,你从来不会用情感作为变量。”
“现在,它强制要求我把情感纳入了框架。”林夏把湿巾塞进安全袋,转向投影墙,“它没有在做选择题,而是在教你写新经卷。”她忽然想起第104章里苏晓雨提出的“身体态度”模型,那些看待环境的曾被看待的逻辑路径正在几乎被一一覆盖,连脉搏跳动的鲁棒性都突然成了导航新路线的密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