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贡院,这座承载着无数士人梦想与荣辱的森严建筑,在四月十五日这天,再次成为了江南文脉关注的焦点。晨光微熹中,三声沉重的云板响过,那扇朱漆铜钉的宏伟大门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开启,露出其内深邃如巨兽咽喉的甬道。身着青衿的学子们,怀揣着或激动、或忐忑、或志在必得的心情,在执事官吏严肃的唱名与查验下,鱼贯而入,依次按图索骥,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间仅容转身的逼仄号舍。
空气里弥漫着陈年墨香、旧纸气息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防虫草药味,混合成一种独特而令人心神紧绷的考场氛围。高耸的砖墙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只余下巡场官差沉稳却极具压迫感的脚步声,以及间或响起的、压抑的轻咳与纸页翻动的窸窣声。
萧景珩提着考篮,找到了“辰字叁拾柒号”舍。他放下东西,略略打量这方寸之地:一桌一凳,一盏昏黄油灯,以及角落的便桶。他深吸一口气,并未急于整理,而是先静坐片刻,宁心定神,将外界所有纷扰杂念尽数摒除。他知道,这场考试,于他而言,意义远胜他人。它不仅是功名之阶,更是正名之战,是打破所有质疑与偏见的关键一役。
辰时正刻,鼓声再响。数名面容肃穆的胥吏捧着密封的题纸,在各排号舍间分发。题纸用厚实的官楮纸印制,散发着新鲜的墨气。当那页决定命运的纸张落在萧景珩案头时,他凝目看去,心中先是微微一怔,旋即一股寒意自脊背悄然升起。
首场经义题,并非预料中的《四书》常见章句或《五经》大义阐发,而是一道极其冷僻刁钻的题目:
“试详述《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九拜’之仪,并析其于历代朝仪、宾礼、祭礼中之应用流变,兼论其礼制精髓与当下践行之要义。”
此题一出,莫说是萧景珩,便是号舍前后左右,也瞬间传来数声极力压抑却仍难掩饰的抽气与低呼!《周礼》本就以繁复艰深着称,“大宗伯”掌邦礼,其中“九拜”——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更是细节冗杂,区分极其微细,非专研礼经的宿儒难以全然掌握其区别与应用场景。此题不仅要求完整罗列九拜名称形制,更需追溯其历代流变,并关联实际礼仪,最后还要阐发“精髓”与“现实意义”!这远远超出了一般院试考核经义基础与理解能力的范畴,分明是极高难度的专精之学考校!
萧景珩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他瞬间明了,这绝非偶然!《周礼》并非白鹿书院近期讲授重点,此类纯礼制题目,即便在乡试、会试中也属偏门。院试首场出此难题,其意图昭然若揭——这正是冲着他来的!定是那学政王鸿渐受了柳元培密信暗示,要在考题上做文章,刻意刁难,欲以其“根基浅薄”为由,令其折戟沉沙!
一股怒意险些冲垮他的冷静。但他立刻强行压下,指甲深深掐入掌心,刺痛感让他迅速清醒。愤怒无用,慌乱更是正中下怀。此刻怨天尤人、自乱阵脚,便是彻底输了。
他闭上眼,脑中飞速回溯。得益于翰渊阁的特许权限与平日远超常人的阅读量,他确实曾在某本前朝礼学大家的笔记中,见过对“九拜”较为系统的梳理点评,当时因觉有趣便多看了几眼。只是时隔已久,记忆已有些模糊,细节更是难以周全。至于流变与应用,则更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与联想能力。
时间紧迫,不容他细思。萧景珩深吸一口气,眸光重新变得锐利而沉静。既然对方出此偏题、难题,那便唯有迎难而上,竭尽所能!他未必能答得尽善尽美,但绝不能答得狼狈不堪,更不能留下空白!
他首先提笔,于草稿纸上飞快地列出所能忆起的“九拜”名称: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确保九数无缺,此为根基。
随后,他努力回忆那本笔记中的要点,结合自身对礼制的理解,开始逐一阐释其大致区别:
“稽首,臣拜君之礼,跪拜,头至地多时,最为恭敬;
顿首,平辈请罪、陈事之礼,头叩地即起;
空首,君答臣或尊者答卑者之礼,头不至地;
振动,哀恸之礼,动作激烈,以示悲愤;
吉拜,丧礼中先拜而后稽颡;
凶拜,服丧期外之拜礼;
奇拜,单数之拜;
褒拜,为褒奖而行的拜礼;
肃拜,妇人及军中甲士之礼,微俯首,不下跪。”
(注:此处依据古代礼仪知识进行文学化创作,非完全标准释义)
写至此处,他已觉艰难。振动、吉拜、凶拜等礼的具体应用场景已然模糊,细节更是难以准确描述。但他并未停滞,笔锋一转,开始运用逻辑推理与知识迁移能力,从宏观礼制精神的角度进行阐发:
“九拜之仪,虽形制各异,然其核心,在于明尊卑、辨吉凶、达哀敬、通人情。礼者,理也。其应用流变,随朝代更迭或有损益,如汉代重朝仪,唐代融胡风,宋代尚文治,其具体施行细节或有不同,然‘敬’、‘序’、‘和’之精神内核亘古不变。譬如稽首之礼,于庙堂之上,彰显君臣大义;于家祠之中,体现孝道传承。其形或随俗而变,其神始终如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