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内的空气,随着匈奴使团抵京日期的临近,变得愈发凝重粘稠。藏书阁中灯火彻夜不熄,纸页翻动声夹杂着低声的讨论与叹息,往日里从容闲雅的学术氛围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临大敌的紧张与焦虑。
掌院学士连日召集核心的几位老翰林密议,试图推举出牵头应对之人。然而,平日里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时滔滔不绝的诸位学士、侍读、侍讲们,此刻却面面相觑,踌躇难决。
并非他们学识不够渊博。能入翰林者,无不是经义娴熟、文采斐然之辈。然此次匈奴来势汹汹,扬言所携乃“天神所赐”的难题,其路数必然诡异,超出常规范畴。若应对得当,自然是扬名立万、简在帝心的莫大荣耀;可一旦失手,在那众目睽睽、关乎国体的文会之上,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颜面扫地,沦为笑柄;重则授人以柄,影响仕途,甚至可能被政敌攻讦为“有辱国体”!这千斤重担,烫手山芋,谁愿轻易扛起?
资历最深的李学士率先捻须开口,语气沉重:“此事关系重大,非同小可。匈奴蛮夷,不通教化,其题恐不循常理,或涉鬼神机巧,或言怪力乱神。老夫年迈,精力不济,于这些偏门杂学,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一番话,合情合理,先将自身撇清。
另一位以算学见长的张侍讲连忙附和:“李公所言极是!下官虽略通九章,然匈奴之题,未必便是正经算学。若其胡诌些虚无缥缈之物,下官…… 实无把握。” 他素来精明,深知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道理。
接着,精于典故训诂的王侍读、擅长诗词歌赋的赵修撰等人,也纷纷言辞恳切地陈述己短,或言“于实务机巧一道颇为生疏”,或称“恐临场紧张,有负圣恩”。总之,人人皆有一番无可辩驳的理由,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堂内一时充满了谦逊推让、却又暗含机锋的气氛。
掌院学士看着眼前这群平日里眼高于顶、此刻却畏缩不前的下属,心中又是气恼,又是无奈。他何尝不知其中利害?他自己也绝不愿亲自担此风险。然圣命难违,总需有人出头。
就在这僵持不下、气氛近乎凝滞之时,那位素与周秉正交好、曾为萧景珩《出塞》诗击节赞叹的老翰林,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坐在末席、始终沉默寡言、神情平静的萧景珩,心中忽然一动。
他清了清嗓子,打破了沉默:“诸位同僚的顾虑,老夫深以为然。然则,陛下旨意明确,我翰林院需牵头应对,总不能…… 无人出面。”他话锋一转,缓缓道:“老夫观今日之局,或可…… 另辟蹊径。匈奴虽狡,然文会之上,终究离不开诗文唱和、机辩应对。需得一位才思敏捷、临机应变之人,方堪重任。”
他顿了顿,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萧景珩身上,继续说道:“萧修撰…… 年少英才,诗名远播。前有江宁《疏影》之句,清新脱俗;近有《出塞》之作,气魄雄浑。更兼琼林宴上,御前应对,条理清晰,不卑不亢。可见其不仅文采斐然,心思亦极为机敏。由他出面应对,或可收出奇制胜之效。即便……即便所遇非诗文之题,以其聪慧,亦能周旋一二,总好过我等老朽,思维…… 或有定式。”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
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齐刷刷聚焦到萧景珩身上!有愕然,有审视,有恍然,更有难以掩饰的如释重负与幸灾乐祸!
妙啊!真是绝妙的主意!萧景珩年轻,正是锐气十足、不畏挑战的年纪;他诗才卓绝,名声在外,由他出面,即便不胜,也不至于输得太难看,可推说“匈奴之题非诗文正道”;更重要的是,他根基浅薄,无甚背景,万一真的搞砸了,黑锅由他来背,再合适不过!简直是一枚完美的“弃子”!
李学士立刻抚掌附和:“此言大善! 萧修撰之才,我等有目共睹!正是担当此任的不二人选!年轻人,正该历练历练!”
张侍讲、王侍读等人也纷纷醒悟过来,连忙出声赞同:
“不错不错!萧修撰才思敏捷,定能应付自如!”
“正是!我翰林院后继有人,萧修撰正当其时!”
“由萧修撰出面,最是妥当!”
一时间,众口一词,竟无人提出异议。所有的压力、所有的风险,仿佛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宣泄口,齐刷刷地涌向了那个一直沉默的年轻修撰。
萧景珩端坐席末,面色平静如水,心中却是一片冰寒的清明。他早已料到可能会有此一幕。在这明哲保身、论资排辈的官场,遇到此等凶险难测的差事,推举他这等无根无基的新人顶上前台,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那些赞誉之词,不过是包裹着毒药的蜜糖罢了。
他缓缓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或真诚、或虚伪、或期待、或冷漠的脸庞,最后落在掌院学士脸上。掌院学士此刻也正看着他,眼神复杂,带着一丝询问,更有一丝不容拒绝的意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