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正仗义执言,有理有据,顿时稳住了阵脚。支持“以工代赈”的官员也纷纷出言声援。
然孙知远岂肯罢休?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在朝堂上激烈辩论起来,互不相让。
就在争执不下之际,萧景珩深吸一口气,从容出列,对着御座躬身一礼:“陛下,臣萧景珩,可否就孙侍郎所疑,陈情数言?”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元景帝颔首:“准奏。”
萧景珩挺直脊梁,目光清澈而坚定,朗声道:“孙侍郎忧国忧民,所虑深远,臣感佩。然,于‘以工代赈’之策,臣有几处浅见,望侍郎与诸位同僚垂察。” 他先礼后兵,姿态谦和。
“其一,关于‘劳民’。”他看向孙知远,“侍郎言灾民体弱,不宜劳役。然,‘饥肠辘辘,坐以待毙’与‘食能果腹,力有所用’,孰更伤民? 修堤筑路,固然辛苦,然所获食物工钱,足以养家糊口,更可亲眼见证家园重建之希望,此非‘劳民’,实乃‘安民’、‘励民’!《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使其有恒产,方有安定之心。若只一味施舍,徒养成惰性,绝非长久之计。前朝范文正公救灾,亦采用类似之法,成效卓着,史册昭昭!”
“其二,关于‘伤财’。”萧景珩逻辑清晰,“赈灾钱粮,用于赈灾,天经地义。若用于工程,则工程成果(如坚固河堤、畅通道路)便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惠及当代,利在千秋!此乃将死钱变活钱,化消耗为积累!反之,若钱粮仅用于维持生存,消耗殆尽,则一切归于虚无。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且工程由朝廷主导,御史监理,贪腐之弊,远小于单纯发放钱粮!”
“其三,关于‘与民争利’及臣之用心。”萧景珩语气转为沉凝,“此策核心,在于‘赈’字,一切为救灾民、稳地方。工程乃手段,非目的,何来与常规工程‘争利’?至于臣……”他坦然迎向各方目光,“臣一介书生,蒙陛下不弃,委以侍讲之职,唯有竭尽所能,为君分忧。见灾民流离,心如刀绞,苦思对策,唯求能略尽绵薄。若此策有成,是陛下圣明,百官协力;若有不逮,臣愿一力承担! 然臣坚信,只要章程严密,执行得力,‘以工代赈’必是利远大于弊!”
他一番陈词,引经据典,数据结合情理,既回应了质疑,又阐明了策略的长远之利,态度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在理。殿内许多中立的、务实的官员闻言,不由纷纷点头,觉得萧景珩所言,确实比孙知远一味批判更为切实可行。
元景帝端坐龙椅,静静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他见火候已到,便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好了。”二字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孙爱卿所虑,不无道理,警示之意,朕心知之。然,萧景珩、周秉正等臣工所言,亦切中肯綮。”他目光扫过全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以工代赈’之策,既已颁布,便当全力推行,务求实效。各相关衙门,需精诚合作,严格章程,加强监理,杜绝弊端。若有无端阻挠、敷衍塞责者,朕必严惩不贷!”
皇帝再次明确支持,并强调执行与监督,等于间接驳回了孙知远的攻讦!孙知远等人面色难看,却也不敢再强辩,只得悻悻然躬身称是。
一场来势汹汹的政敌攻讦,在萧景珩有理有据的辩论和元景帝的强力支持下,暂时被击退。
然而,萧景珩心中明白,这仅仅是开始。孙知远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必定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寻找纰漏,制造事端。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38xs.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