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边建有一座石亭,亭顶覆着青瓦,四角微微上翘,如雀鸟展翅,故而得名 “翼然亭”。亭内摆放着一套石桌石凳,石面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带着沁人的凉意,不见半分尘埃。“此处倒是个好地方。” 萧景珩扶着梁婉清在石凳上坐下,晚晴与疏影连忙取出带来的软垫铺好,又奉上温热的茶水与精致的茶点。展鹏与凌云则守在亭外,目光警惕地留意着四周动静,既不打扰主子休憩,又能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二人相对而坐,静赏眼前景致。阳光透过亭顶的缝隙洒下,落在潭面上,波光粼粼,如碎金浮动。几片银杏叶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泉水的涟漪悠悠荡荡,自在随性。四周松风阵阵,穿过枝叶的缝隙,带来清凉的气息,与泉声叮咚相和,宛如天籁。梁婉清端起茶杯,浅啜一口,茶香混着草木清气,满口生津,只觉浑身舒畅,连日来的烦忧仿佛都被这清冽的泉水涤荡干净。
萧景珩闭目凝神,静听这泉声松韵,只觉心中尘虑尽消,一片空明澄澈。他缓缓睁开眼,望向对面的梁婉清,她正凝神望着潭中的落叶,侧影在斑驳的光影中显得格外宁静美好,眉宇间带着淡淡的温婉,整个人与这清幽的山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那一刻,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油然而生,他唇齿轻启,低沉舒缓的嗓音在亭中响起,带着几分沉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梁婉清闻言一怔,抬眸望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萧景珩迎着她的目光,继续吟道,语气愈发舒缓,如清泉流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一句恰好应了眼前景致,松影婆娑,清泉潺潺,梁婉清只觉字字珠玑,敲在心上。她屏息凝神,静待下文,眼底满是期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句中的灵动与生机,与这山寺的清寂形成奇妙的呼应,仿佛能望见竹林间浣女的欢声笑语,荷塘中渔舟划过的涟漪。梁婉清嘴角不自觉地扬起浅浅的笑意,沉浸在诗中的意境里。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末句吟罢,余音袅袅,萧景珩的眼中带着对这清幽之境的无限留恋,更藏着对身边人的珍视。此诗空灵澄澈,将秋山晚景、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描绘得如诗如画,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此刻的心境。
梁婉清沉醉其中,久久未能回神。她望着萧景珩,眼中满是惊叹与沉醉,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栗:“夫君…… 此诗意境高远,空灵剔透,将这山寺之幽、秋日之静、清泉之韵,写得如此出尘!妾身只觉身在此山中,心随泉流去,一切俗念皆消了。” 她从未听过如此贴合景致与心境的诗句,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里。
萧景珩伸出手,轻轻握住她的指尖,指尖相触,暖意流转。他微微一笑,眼底满是温柔:“是此间景色太佳,令人忘俗。能得婉儿如此知音,方不负这诗,不负此景。” 世间美景易得,知音难寻,能与心爱之人共赏此景,共品此韵,便是人生一大幸事。
二人在泉边盘桓许久,时而低语交谈,说着诗词歌赋,时而静静对坐,享受这份难得的静谧。阳光渐渐西斜,透过枝叶的光斑变得悠长,潭面上的光影也愈发柔和。知客僧前来相邀用斋,二人婉言谢绝,深知此地清净,不便过多叨扰。
起身离去时,梁婉清回望那方碧潭与千年银杏,眼中满是不舍。萧景珩察觉她的心思,温声道:“日后若念着此处,我们便再来便是。” 她轻轻点头,握紧了手中的银杏叶,将这份清幽与惬意藏在心底。
归途中,夕阳为山林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古木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忽然,山寺的晚钟响起,“咚 —— 咚 —— 咚 ——”,深沉悠远的钟声回荡在山谷之间,穿过层层林木,萦绕在耳畔,久久不散。梁婉清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只觉这钟声涤荡心灵,让人心生平和。
萧景珩陪在她身侧,望着远处夕阳下的山峦,与身边巧笑倩兮的佳人,心中满是安宁。这一趟碧云访幽,不仅寻得一方清净,更让二人的情意愈发深厚,如这山间的清泉,绵长不绝。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m.38xs.com)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