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半,里昂。
阳光透过酒店会议室的落地窗,微尘被染成金色。
沈瑶调整了一下坐姿,背脊挺得笔直,视线平视前方。
门被推开。
程昱和他父亲程卫东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程昱换了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西装,更显身姿挺拔,英气逼人。
跟在他们身后的,是一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法国绅士,深邃的蓝眼睛里带着岁月沉淀的睿智。
这是里昂当地赫赫有名的酒店大亨,杜邦先生。
昨晚,她把这位的背景资料和所有公开访谈翻了个底朝天。
程卫东刚要开口介绍,沈瑶已经站起身,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用一口流利标准的法语开口:
“杜邦先生,久仰大名。
您去年在《费加罗报》上关于酒店人性化管理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
杜邦先生那双蓝色的眼睛瞬间亮了,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奇的玩意儿。
“哦?
你读过那篇文章?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还愿意关注这些枯燥的行业媒体了。”
他的语气里透出明显的惊喜。
“沈瑶是我们团队的宝藏。”
程卫东脸上的笑容加深,带着几分自豪地介绍,“不单法语好,商业上的见解也很有想法。”
程昱看着沈瑶,眼底的欣赏几乎要满溢出来。
她就像一个多面魔方,你以为看清了一面,她轻轻一转,又会展现出让你惊艳的另一面。
会议正式开始。
沈瑶的表现,比在巴黎时更加从容自信。
这里,是她为自己争取来的主场。
开场陈述逻辑链条清晰,引用的数据详实得像教科书。
她谈到对里昂本土文化特色的分析时,在场的几位法方代表开始不自觉地频频点头。
“我们认为,程氏在里昂的项目,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复制巴黎的成功模式。”
沈瑶的声音清脆悦耳,又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她轻轻点击遥控器,身后的PPT切换成一组她精心挑选的图片,每一张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里昂是丝绸之都,是美食之都,更是一座活着的文艺复兴博物馆。
每一条古老街道,每一座历史建筑,都沉淀着独属于它的魅力……”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转向主位上的程卫东,语气变得谦逊而诚恳:
“正如程总一直强调的,真正的国际化,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和融入本地特色,而不是将外来模式强行嫁接。
我们要做的是里昂的程氏酒店,而不是开在里昂的程氏酒店。”
程卫东坐在那里,表情纹丝不动,但眼角的肌肉,却有了细微的放松。
他身子微微后靠,这个姿态,代表着满意。
讨论环节,气氛变得有些胶着。
一位留着络腮胡的法方代表抛出了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恕我直言,很多华国企业在海外合作时,都表现出一种过度的控制欲,他们不信任本地团队。
程氏集团将如何避免这个陷阱?”
会议室的空气瞬间凝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瑶身上。
沈瑶没有立刻抢答。
她先是平静地看向程卫东,眼神中带着请示的意味。
程卫东用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点头,给了她授权。
得到首肯,沈瑶才从容不迫地站起来,对着那位代表微微一笑。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先生。
事实上,这也是程总在项目筹备期就反复思考的核心问题。”
她再次先捧后答,“程氏的解决方案,是‘双轨制’。”
她调出早就准备好的一张组织架构图。
“简单来说,核心管理层由中法双方的精英共同组成,以确保战略方向的统一和集团意志的贯彻。
酒店的执行层,从大堂经理到客房服务,将完全实现本地化,由最了解里昂的本地人才负责。”
她指着图表上一个成功案例的标签:“正如程氏集团在曼谷的项目所验证的,这种模式既能保证总部的战略一致性,又能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优势。
我们信任伙伴,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一番话有理有据,还用成功的先例堵死了对方继续质疑的可能。
会议结束时,就连那位一开始对她抱持怀疑态度的络腮胡代表,都主动上前,微笑着和她交换了名片。
“程,”
杜邦先生拍了拍程卫东的肩膀,用法语感叹,“你这位助理,可真是不简单啊。
眼光准,反应快,还这么年轻,太难得了。”
程卫东脸上挂着得体的笑容,回应道:“沈瑶确实是我们集团重点培养的对象。”
重点培养对象!
她下意识地抬眼,偷瞄了一眼程卫东。
却发现,他正用一种极其审视的目光打量着自己。
眼神不像是在看一个下属,更像是在评估一件极具潜力的稀世藏品,冷静、锐利,不带任何温度。
晚宴设在里昂一家摘得米其林星星的餐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