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正透过银杏叶洒在辟雍水榭,国子监的琉璃瓦顶被晒得暖融融的。
忽然,三盏朱红宫灯转过影壁,宣旨太监的尖嗓穿透晨雾:苏晏清接旨——
正在典籍库校书的苏晏清手一抖,狼毫在《周礼·食官》上晕开个墨点。
她抬眼时,沈砚已站在廊下,素色襕衫被风掀起一角:是尚食局的李公公。
跪接明皇圣旨时,苏晏清指尖触到丝帛上金线绣的五爪金龙,烫得人发颤。和气宴一锅胜千言几个字撞进耳中,她听见身后传来倒抽气的声音——定是张主事,昨日还在算太极鼎的铜料钱,今日倒要成御赐之物了。
钦此。李公公甩了甩拂尘,目光在她脸上扫过,苏博士好造化,这官学定膳的金漆匾额,明日就着人送来。
谢陛下隆恩。苏晏清叩首时,鬓角碎发垂落,遮住眼底翻涌的暗潮。
她起身时,看见沈砚正替陆九章理着被跪皱的官服,老学士的白眉拧成个结,显然也觉出不对。
苏博士。待宣旨队伍转过月洞门,沈砚压低声音,这旨意来得太巧。
前日你才把十年回本图呈给司业,今日便有和气宴入圣听......
是太巧了。苏晏清望着廊下被风吹得摇晃的圣旨黄绫,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袖口的缠枝纹——那是崔嬷嬷连夜绣的,针脚还带着隔夜的线头。
她忽然转身:崔嬷嬷!
正蹲在阶下捡银杏果的老仆立刻起身,围裙上沾着灶灰:哎,姑娘。
去查查,和气生财羹的配方是怎么到圣上面前的。苏晏清的声音轻得像片叶子,尤其是......她顿了顿,那些不该知道的人。
崔嬷嬷的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突然压低声音:前日陈莽那小徒弟阿虎来找过我,说他爹在礼部当差,非逼他抄了份配方带回去。
我当时只当孩子嘴馋......
苏晏清的瞳孔骤然收缩。
她想起昨日整理武学账册时,在陈莽案头看见的那封家书——字迹歪歪扭扭,写着父亲生辰,求些新奇菜式。
而礼部......她脑海中闪过三年前赵家案的卷宗,那个在刑讯时始终咬着不知内情的员外郎,此刻正坐在礼部东厅的茶案后,捧着装着和气羹配方的檀木盒。
是捧杀。她喃喃出声,指甲掐进掌心,他们要把这锅汤变成我的宠信印,往后我若说句重话,便是恃恩骄纵;若退半步,便是德不配位
沈砚的折扇地合上:那你接还是不接?
接,但要接得转。苏晏清忽然笑了,眼尾的梨涡若隐若现,陆老,麻烦您替我写道折子。
就说和气羹之妙在,御赐之鼎若只供宫中,便失了调和之意。
不如用于官学和议,凡有纷争,皆设宴代辩。
陆九章的白眉倏地展开,捋着胡须直笑:妙啊!
你这是把天子的赏,变成了制度的根。他转身时,腰间玉佩撞出清响,我这就去通政司,赶在申时前把折子递进去。
三日后的午后,崔嬷嬷端着新腌的糖蒜进来时,正见苏晏清对着窗纸描摹鼎纹。姑娘,老仆的声音发颤,通政司传来消息,陛下批了!
如何批的?苏晏清的笔停在二字中间。
官学和议,还另赐银五百两,设和议膳坊崔嬷嬷的手直抖,糖蒜罐子差点摔了,李公公说,陛下看折子的时候笑了,说这女博士,倒会变着法儿要东西
消息像长了翅膀,次日便传遍朝野。
早朝时,翰林院学士在奏对里特意提了句以膳化争,古之未有;午门外,几个年轻武将拍着腰刀大笑:一碗汤胜十万兵,这话我爱听!更有北境云州守将的八百里加急文书,说军中副将与参将不和,求和气羹配方调和。
暮色漫进膳房时,萧决的玄铁令牌先撞响了门框。
他裹着玄色暗纹大氅,眉峰还凝着秋寒,却将一份密报推到苏晏清面前:北境急报,突厥犯边,粮道被劫。
兵部在议速食军粮,可那些个炊饼配酱的馊主意......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灶上的太极鼎,你祖父的活人粥能救灾民,这军粮......能救将士吗?
苏晏清望着鼎身上跃动的灶火,忽然伸手抚过鼎沿的云雷纹。她轻声说,但得换锅。
深夜,膳房的火盆烧得噼啪响。
苏晏清将一叠写满红枣七枚姜三片的笺纸投进火里,橘色的火光映得她眼尾发红。
待最后一片纸化为灰烬,她从妆匣最底层取出个锦盒,里面躺着半枚金匙——那是祖父当年御膳总管的信物,断口处还留着刀劈的痕迹。
她将金匙按在太极鼎心的烙印上,正好严丝合缝。祖父,她对着跳动的火苗低语,您熬的不是粥,是路。
从前我想走通洗冤的路,如今......她望着窗外渐起的秋风,眼底的光烧得更亮,如今要走通万民的路。
千里之外的雪原上,北风卷着雪粒打在牛皮帐篷上。
一个裹着破皮袄的小兵缩在篝火边,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他旁边的伍长攥着空粮袋,望着远处被雪覆盖的粮道,哑着嗓子说:要是能喝口热汤......
而在大靖的都城,和议膳坊的匾额正被漆工刷上最后一道金漆。
漆刷起落间,字的最后一捺拖得老长,像支蓄势待发的箭。
秋阳透过廊下葡萄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
和议膳坊的朱漆大门前,八抬大轿的铜铃刚歇,又有快马踏碎满地银杏——自皇帝准了官学和议的旨意,这方小小院落便成了都城最热闹的所在。
喜欢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请大家收藏:(m.38xs.com)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