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亮,江风裹着湿气扑面而来,芦苇丛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
岸边早已站满了人,黑压压一片,却无一人喧哗。
他们手中都捧着一束干柴,未点燃,如持重器,静默如誓。
苏晏清立于船头,素衣青裙,发髻仅用一根玉簪束起,不施粉黛,却自有一股清冽风骨。
她望着眼前这无声的人海,心头微颤。
她知道,这一去,不再是查一桩案、断一场讼,而是要以一介女流之身,踏入那金殿玉阶、权谋翻涌的紫宸深处。
而她身后,是十万灶火,是百里炊烟,是江南百姓用一日三餐托起的希望。
陈老爹颤巍巍上前,身后两名后生抬着一只粗陶大罐。
罐身无釉,土色斑驳,却刻着四个大字——“万灶同味”,笔力沉厚,似由千人共书。
他双膝跪地,双手高举:“苏使君,此罐中,是我江南十万户人家,每家取灶心灰一撮,合而封之。火种不同,焰色各异,可灰烬归一,味亦同源。”
他声音苍老,却字字如锤:“您带它进京。若那殿上人不信您说的是真话,不信江南百姓的命也是命——您就打开它,让他们闻一闻,什么叫民心之火,什么叫百姓之怒!”
苏晏清缓缓蹲下,与老人平视,伸手接过陶罐。
罐体沉重,压在掌心,也压进心里。
她指尖抚过那粗粝的刻痕,仿佛触到了无数个清晨灶膛里跃动的火星,听见了无数妇人掀锅盖时那一声轻叹。
“我带它去。”她声音很轻,却稳如磐石,“不止让他们闻,还要让他们尝。”
她从袖中取出随身铜勺——那是她自幼用惯的厨具,勺柄已磨出温润光泽,上刻“清晏”二字,是祖父所赠。
她将勺子轻轻放入罐中,盖上陶盖,用红绳封口。
“若我回不来,”她低声道,“这勺子,就替我守着这火。它曾搅动百味,也该懂得,何为人间冷暖。”
老香婆拄着拐杖上前,布衣荆钗,却目光如炬。
她打开一只乌木匣子,内里整齐排列二十四小包蜡封香料,每一包上都贴着节气名:立春、雨水、惊蛰……直至大寒。
“这是我香料世家祖传的‘归宗料’,二十四节气,味随气转。”她将匣子递出,手微微发抖,“江南的味,不是死方,是活气。您每日用一包,依时而调,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是蛮荒之地,我们的一餐一饭,皆有天时地序,皆含人间情意。”
苏晏清双手接过,郑重纳入行囊。
就在此时,一声稚嫩却激昂的呼喊划破寂静。
“苏使君!等等!”
众人侧目,只见那小旗手——平日里负责传递灶令的十岁童子,正奋力爬上船板,怀中紧紧抱着一盏纸灯笼。
灯面雪白,上书两个墨字:“归心”。
烛火在晨风中摇曳,却始终不灭。
他站在船头,仰头望着苏晏清,眼眶通红,声音发颤:“我……我会背《灶火约》!您教的,我没忘!”
话音落,他高声诵起——
“灶起于民,火燃于心。官令可改,民心不移。一餐一饭,皆为契约;一锅一灶,俱是山河……”
一字一句,清亮如钟,回荡江面。
岸边百姓渐渐低头,有人默默抚摸怀中柴束,有人悄然抹去眼角湿意。
苏晏清望着这孩子,喉头微哽。
她蹲下身,轻轻接过灯笼,挂在船头最高处。
烛光微微晃动,映在她眼中,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星。
“这灯不照路。”她轻声说,声音却传遍两岸,“它照的是人心。从今往后,我在哪,灶火就在哪。火不灭,约不毁。”
船工解缆,帆索吱呀作响,大船缓缓离岸。
她立于船头,未回头,也未再言。
陶罐静置脚边,香料匣安放身侧,灯笼在风中轻晃,“归心”二字在晨光中渐渐清晰。
江风拂面,带着泥土与稻香,还有那尚未点燃的柴火所蕴藏的、沉默而炽热的期待。
她闭了闭眼,再睁时,眸光如刃,直指北方天际。
紫宸殿的屋檐,终将照见这来自民间的光。
船行至江心,天色渐明,晨雾如纱,浮荡在江面之上。
苏晏清立于船首,素衣被风鼓动,如一面不坠的旗。
她掌心仍覆在那粗陶大罐上,指节因久握而泛白,仿佛稍一松手,这十万灶火的重量便会沉入江底,再难拾起。
就在此时,左岸一点火光跃起。
橘红的焰苗在湿气未散的晨风中挣扎了一下,随即稳住,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紧接着,右岸也燃起一簇——又一簇——再一簇。
火光从岸边百姓手中次第亮起,如春雷惊蛰,唤醒沉睡大地。
刹那间,千里江岸仿佛被一条火龙贯穿,烈焰腾空,映得整条江水通红如血,波光粼粼皆成赤浪。
苏晏清呼吸一滞。
她看见每一簇火光后都站着一个沉默的人——农夫、渔妇、织娘、老匠……他们不呼不喊,只是静静举着燃烧的柴把,如同举起誓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