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将至,玄镜司地底密室。
烛火幽微,三盏青铜油灯悬于铜盆四角,火苗静得仿佛凝固。
盆中盛着半寸深的清水,水面浮着一只小小的铜铃,铃身泛青,铃舌微颤,像是被什么看不见的力量轻轻拨动。
小铃铛跪坐在盆边,双手合十,指尖微微发抖。
她不过十一二岁年纪,眼睛却亮得惊人,像是夜里的猫儿,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
苏晏清盘膝而坐,素白衣袖垂落,一缕发丝从簪下逸出,贴在她苍白的脸颊上。
她闭着眼,呼吸极轻,右手食指缓缓搭上铃绳,指尖微凉,却仿佛带着某种奇异的热度。
“开始。”她低声道。
萧决立于石门阴影处,黑袍如墨,眸光沉沉。
他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玄镜司禁地,向来不许外人涉足。
可她坚持要在此设“味联阵”,说唯有此地阴气最重、气息最净,才能让溯味引的共鸣不受干扰。
他没有阻拦,只命人撤去所有守卫,亲自守门。
水面上的铜铃忽然一震。
苏晏清的睫毛猛地一颤。
刹那间,她“尝”到了。
不是声音,不是画面,而是味道——那一句从陈香头口中吐出的密语,竟在舌尖化作一股冷香,似冬日枯梅压雪,清冽中透着腐朽的甜。
她心中一凛:这是“冷梅引”,九味盟秘传的讯息香,燃时不显烟,只散幽香,专用于暗语传递。
寻常人闻之无觉,唯有经“溯味引”激发的共感者,才能将其译为味觉密码。
更惊人的是,随着那味道扩散,她眼前竟浮现出一片幻象——
荒山,石台,黑袍人背影佝偻,手持一炉,炉身刻字:“子时三刻,焚册为信”。
八个字,如刀刻入脑海。
她猛地睁眼,额角已沁出冷汗。
“拿笔。”她声音沙哑。
一旁待命的文书官急忙递上狼毫与素笺。
她提笔疾书,字迹凌厉如刀锋:“香主不只控人,还控时——他以香为钟,子时三刻必焚物祭香。”写罢,笔尖一顿,墨点如血滴落纸面。
萧决走近,目光扫过那行字,眉峰微蹙:“以香计时?荒谬。”
“不荒谬。”苏晏清喘息稍定,抬眸看他,“香有燃时,灰有落序。他用特定香料,按特定方式焚烧,灰烬落下的节奏,便是他的钟表。十年如一日,从未偏差。”
萧决沉默片刻,转身对外喝令:“调近十年京中所有子夜焚香报备卷宗,重点查城西三处道观、废庙。”
半个时辰后,卷宗呈上。
果然,每逢子夜,三处地点皆有香火上报,名目清一色写着“野民祭祖”。
无人深究,无人查证。
十年来,竟从未中断。
“我去看看。”萧决披上外袍,大步而出。
苏晏清未阻,只低声嘱咐:“带铁镐,掘地三尺。”
翌日黄昏,萧决归来,靴底沾泥,手中提着一只密封陶罐。
他将罐中灰烬倾于案上,灰黑中夹杂着几缕暗红丝线,隐隐散发出一丝极淡的腥甜。
“老药癫看了。”他道,“含‘夜哭藤’,九转回魂引的主料。此香非祭魂,乃饲魂——用来喂养某种‘香灵’。”
苏晏清凝视那灰烬,指尖轻抚过其中一丝红丝,忽而轻笑:“他不是在祭前朝……是在喂香。”她抬眸,目光如刃,“那香炉,是活的。”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
小铃铛被侍女搀扶着冲进来,脸色惨白,嘴唇哆嗦:“铃……铃在响……不是我摇的……”
苏晏清心头一震,立刻命人布阵。
四人围坐,铜盆换新水,铃绳连指,溯味引重燃。
闭目,凝神。
刹那,她“听”到了。
不是声音,而是震动——通过地下暗流、石脉传导,极远处传来断续的叩击,节奏古怪,却异常规律。
她心中一动,从袖中取出一张旧纸,上面是香医被囚前留下的唯一讯号记录。
两相对照——完全一致。
她猛然睁眼,瞳孔收缩。
“香医没断讯。”她声音发紧,“他虽被断香,却以骨节叩地,借地脉传音。这铃响,是回应——城南某处,有人在接收他的信号。”
萧决沉声问:“何处?”
“还不知。”她站起身,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但既然他能传,我们就能追。香奴用香,味奴用味,而我们……可以用‘味哨’反向溯源。”
她转身,目光落在案上那一撮“夜枯藤”灰烬上,唇角缓缓扬起。
“他以为香雾遮天,便可藏形匿影。”她低语,“可他忘了——有香处,必有味;有味处,必有人能尝。”
夜风穿堂,檐铃轻响。
仿佛远方,有谁在无声冷笑。
而苏晏清只是静静拂去袖上尘灰,眼中寒光微闪。
她已知道,下一步棋,该落向何处。子时刚过,城南巷深如墨。
阿麦低着头,裹在宽大的灰袍里,像一缕游荡的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