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将至,钦天监地库外风声如诉,枯叶卷过石阶,发出窸窣轻响。
一道瘦小身影贴墙而行,灰布短打裹身,头戴破旧斗笠,正是膳政司新吏阿麦。
她掌心攥着那枚古旧铜匙,指尖因紧张而发白,却不敢有半分迟疑。
苏晏清的命令清晰如刀刻:“持匙入三焚室,查香炉余烬,拓壁上刻痕,不得惊动守夜人。”
她没有多问一句,只点头领命。
因为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次潜入,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证罪之举。
地库三重门,皆以铁锁封禁,唯有第三门上的铜环凹槽与那枚铜匙严丝合缝。
阿麦屏息,将铜匙缓缓插入。
一声极轻的“咔哒”响起,门轴微动,仿佛尘封多年的喉舌终于松开。
室内漆黑如墨,唯有七口青铜嗅炉静静矗立,炉火虽熄,余烬未冷,微光在炉底幽幽闪烁,如同蛰伏的鬼眼。
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气息——焦苦中带着陈年药渣的酸腐,又似有若无地渗出一丝甜腥,像是被熏染了太久的梦。
阿麦蹲下身,从袖中取出一片薄磁,这是苏晏清亲手交给她的“引银片”,据说是祖传御厨用来检测食材掺杂的秘物。
她小心翼翼地沿炉底边缘扫过,忽然,磁片微微一震,几粒细不可见的银砂竟吸附其上,在昏暗中泛出冷芒。
她心头猛跳。
这银砂……她见过!
政事堂誊抄密旨所用的“云龙笺”,纸面暗含银粉防伪,唯有特定角度可见星点流光。
她曾帮陈笔吏整理残稿,亲眼见过这种粉末在烛火下的反光。
香炉里的灰烬,竟含有诏书用纸的防伪之物?
她强压震惊,取出油纸与炭条,开始拓印炉壁刻痕。
那些看似杂乱的纹路实则是隐秘配方:“归心引香”——据宫中旧档记载,此香能宁神定魄,专供帝王静思批阅。
可此刻,每道配方旁都刻着一组数字与时辰:酉初三刻,代码“七”;戌正二刻,代码“三”……
她记下了所有数据,悄然退出焚室,将铜匙原样归还于通风口下的暗格——那是小香童约定的回传之处。
夜风呼啸,她疾步穿廊而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立刻禀报苏大人。
与此同时,苏晏清仍在书房等候。
烛火已换了一轮,案前摊开着《炊政手札》与一份空白录事簿。
她指尖轻叩桌面,目光落在舌底那颗蜜珠上——它仍隐隐作痛,像一根绷紧的弦,提醒她危险从未远离。
阿麦归来时浑身湿透,双膝跪地呈上拓印与银砂样本。
苏晏清接过,不发一言,先以银针挑起砂粒,对着烛光细察,确认无疑后,才缓缓展开拓本。
她逐一对照陈笔吏此前提供的密旨记录——那些深夜突然出现、字迹潦草、内容模糊的“无字密旨”,往往只有一句:“宜开汤。”
而此刻,她发现了一个惊人规律:
每一个密旨出现的时间,恰好对应香炉刻痕中标注的时辰;而那个神秘代码,则一一对应政事堂当夜值宿录事的编号!
她闭目沉思片刻,脑海中浮现出完整的链条——
钦天监焚香,香气随风入殿;君王吸入,神志受扰,提笔书写;录事誊抄,以为是圣意亲裁;政令颁行,天下震荡。
原来不是皇帝主动下令重启安神汤,而是他的意志早已被一缕香气篡改。
那些密旨,根本不是出自清醒的龙笔,而是被“味”操控的躯壳,在无意识中留下的痕迹——是“味”的政令,而非“政”的旨意。
她睁开眼,眸光如刃。
翌日黄昏,陈笔吏悄然来访,面色憔悴,眼中布满血丝。
他颤抖着双手递上昨夜誊抄的录事簿:“大人……我照您说的做了,在每道‘开汤’旁,画了一粒梅核。”
苏晏清接过簿册,一页页翻看。
果然,三道异常密旨旁,皆有一枚细微如针尖的梅核标记,不仔细几乎无法察觉。
她凝视良久,终将簿册合拢,放入檀木匣中。
夜雨初歇,檐下滴水如漏。她披衣起身,走向府门。
门外,玄镜司的黑袍影卫静静伫立。
她将木匣交出,声音清冷而笃定:
“萧都督,这是‘味政’的证据链。”当夜,陈笔吏依令而行。
他蜷缩在政事堂东阁的值房内,炭笔在录事簿上轻轻一点,一枚细如针尖的梅核悄然落在第三道“宜开汤”密旨旁。
烛火微颤,映得他额角冷汗涔涔。
他知道,这一笔落下,便再无退路——那不是记号,是赌命的烙印。
次日黄昏,苏晏清于膳政司后院偏厅召见陈笔吏。
窗外雨丝斜织,檐水滴落青石板,声声入耳如更漏催人。
她接过录事簿时,指尖轻抚纸面,目光沉静如古井,却将每一道痕迹刻入心神。
一页、两页……直至第三页,她的视线微微一顿。
三枚梅核,位置精准,笔触一致,绝非偶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