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江南的晨雾还未散尽,七十二灶已有六十八灶稳稳燃烧。
炊烟如织,自村头蜿蜒至山脚,像一条条苏醒的龙脉,在田埂与巷陌间静静游走。
百姓不再等待官府授火,而是自发结成“轮灶会”,每户轮流掌灶,老厨们拄着拐杖坐在灶前,一字一句教孩童背诵祖传菜谱,连三四岁的娃娃都能哼出“盐不过指尖,火不过心尖”的口诀。
陈民契立于镇中高阁,手执新修《灶盟录》,墨迹未干。
他翻至断契名录,眉头微动——七人而已,且皆为曾受膳察司赏银、赐田之人。
其余九成九的灶火,是百姓自己护下来的,靠的是邻里互助、血脉传承,还有那一句口耳相传的话:“苏家姑娘没走,她还在看着我们点火。”
他合上书册,轻叹一声:“百姓不盲从,只信亲尝之味。”
消息传回西岭草庐时,苏晏清正倚在廊下晒药。
阳光穿过竹帘,在她苍白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
她已许久未能真正品尝食物,每一餐都靠陈民契记录反馈来判断火候与调味。
可此刻,她仿佛听见了千里之外锅铲碰撞的清脆声,闻到了米粥慢煨时泛起的乳白香气。
“火若暖人,谁愿灭它?”她低语,指尖轻轻抚过膝上那本残破的《御膳心经》——祖父临刑前藏于锅底的遗物,如今成了民间共灶的精神图腾。
然而京城方向,战鼓未息。
奉膳郎亲率膳察司精锐南下,三千铁甲压境,于江南三里外扎营。
旌旗猎猎,刀光映水,百姓惶然闭户。
可令人不解的是,他并未下令攻寨拆灶,只遣使者持令而来,语气恭敬却锋利:“奉相有令,请师尊出见——一别经年,徒儿唯有一问:您当年教我‘以味安民’,今日为何弃民于乱?”
萧决闻讯赶来,玄色披风染了晨霜。
他站在苏晏清面前,目光沉如寒潭:“此去凶险。他既是你的弟子,又执掌天下食政之权柄,焉知不是诱你入局?”
苏晏清正将一片晒干的橘皮收入香囊,闻言抬眼,唇角微扬:“他若想杀我,早在三年前就动手了。那时我在国子监孤身一人,无势无援。可他没有。他只是……一直等一个解释。”
她站起身,身形单薄,却挺得笔直:“他怕的不是乱,是他看不懂的秩序。而我要让他看见——真正的秩序,不在令牌之中,而在万家烟火之间。”
午时,江畔薄阳洒金。
一叶孤舟泊于中流,两岸无人,唯有水声潺潺。
奉膳郎独自登船,官服严整,腰间“奉相令”熠熠生辉。
他坐下时不发一言,双手按令于膝,指节泛白,像是在压制某种汹涌的情绪。
苏晏清早已候在船上,面前支着一只小炉,陶锅浅浅,正舀一瓢江水倒入其中。
柴薪点燃,火苗跳跃,映照她清瘦侧脸。
“这水无味。”她平静开口,声音不大,却穿透风浪,“若加盐则咸,加糖则甜。就像‘味契’,本是连接人心的桥梁,如今却被你们铸成了锁链。”
奉膳郎眼神剧烈一颤:“师尊散契于民,若有人借‘味脉’谋私,酿成新乱,谁来担责?”
“你统灶,能统人心吗?”她抬头看他,目光澄澈如初雪融水,“你怕乱,我怕死寂。当百姓连饭都不能自己煮,当孩子忘了祖母炖汤的手法,当老人咽不下一口热粥只能仰赖官府施舍——那才是真正的乱。”
江风骤起,吹乱了她的发丝,也吹动了奉膳郎袖中的令牌。
那枚曾象征无上权威的“奉相令”,此刻边缘焦黑更甚,裂纹已蔓延至中央图腾,似被无形之火烧灼已久。
他低头凝视,喉结滚动,久久不语。
炉火渐旺,锅中清水开始冒泡,一圈圈涟漪扩散开来,仿佛映出了无数人家灶台上的倒影——母亲搅粥的身影,孩童围锅嬉笑,老人捧碗啜饮……那些细微而真实的温暖,从未出现在任何一道政令文书里。
“师尊……”他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当年你说,食者,政之基也。可如今,朝廷如何掌控?礼制何存?纲纪何依?”
苏晏清轻轻吹熄炉火,盖上陶盖,缓缓道:“你不曾见过最冷的冬夜,一家人围着最后一口铁锅取暖;你也不曾尝过饿极之人喝下一碗野菜糊的滋味。所谓掌控,不该是从上而下的压制,而是从下而上的信任。”
她站起身,风吹裙裾,像一只欲飞的白鹤。
“你问我为何背离旧典?因为我看见了另一种可能——火不必只归庙堂,它本就生于民间,长于人心。”
奉膳郎怔坐原地,手中令牌忽然发出一声细微的“咔响”,漆皮剥落,露出内里铜质刻文:“味通天地,契系苍生。”
那是当年苏氏御膳一脉亲手所铸的原始铭文,早已被朝廷篡改为“奉天理味,统摄万民”。
他猛地攥紧令牌,指节发白,眼中风云变幻,似有千钧重负压落心头。
良久,他抬起头,望着她即将离去的背影,声音低得几乎被江流吞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